奥地利地接-奥地利包车

奥地利地接-奥地利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玩在奥地利] 维也纳古典音乐创始人-舒伯特的音乐人生

本帖最后由 法意瑞通 于 2015-2-14 12:29 编辑

美酒、美人与歌维也纳是一座享受的都市,“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曾是维也纳人著名的准则。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持续繁荣使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任意发挥,以多风著名的维也纳同样以各种艺术风潮的汇集地知名,使这座保守的城市同时又呈现出多变的外表。各种各样的人·才、思想、艺术都被吸引到这座城市,数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使维也纳已足够满足数百万居民的日常消费与享受,但依然保持其依山傍水的自然风貌,纯真而深刻、惟美又关注自然,这正是精致的维也纳风格。

“艺术总是在它成为一件全民族生活大事的地方达一到它的顶峰。”奥地利国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最强烈地表现在追求艺术的卓越地位上,在一个可以听到来自欧洲的各种语言的多民族的国家,音乐成了柔和而富于表现力、多样而富于包容性的通行语言,音乐成了流淌在奥地利人血液中的精华。

生于上普法尔茨、逝于维也纳的格鲁克在音乐上力求古雅、淳朴,使玛丽亚·特蕾西亚时代的歌剧达到了意大利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境界。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格鲁克的个人声望与财富在他的盛年期就牢固地建立起来了,他也毫不吝惜地用自己的影响去帮助一个举止笨拙的年轻人——沃尔夫冈·莫扎特。莫扎特的另一位同代人和赞赏者是海顿,当时也已经功成名就。正是他劝说莫扎特前来维也纳碰运气,他还向一位更年轻的出色的钢琴家发出了同样的邀请。据说,莫扎特倾听过年轻的贝多芬激越的演奏之后,对其他人说:“关注他吧,有一天人们会对他刮目相看。”

海顿的风格得自故乡——下奥地利的罗劳,莫扎特成长于萨尔茨堡的艺术气氛里,脾气火爆的贝多芬来自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小儿子马克西米连的波恩城,但是他们都在维也纳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事业。音乐神童找到了他自己的古典风格,激情与悲剧使贝多芬在维也纳温和宽容的贵族圈中找到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至于舒伯特,则是典型的维也纳人,又是资产阶级环境孕育出来的永恒的音乐大师,继承了古老的维也纳歌谣传统,但在旋律的丰富、情调和技巧上都被认为超过了前人和同代人。


http://www.cheoz.com/thread-31522-1-1.html
回复
 楼主| 法意瑞通 |


1827年舒伯特去世标志着维也纳音乐古典时期的结束。但是,奥地利音乐在19世纪初达到其声誉和成就的巅峰,并不意味着后来者稍有逊色。布鲁克纳曾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圣弗洛里安教堂任风琴师时的经历成为其一生的关键。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完全的利他主义特点,其个性中的虔敬精神使他似乎感到自己是上帝的工具。正是这种属灵的内容赋予他的音乐深邃而不易为人接受,在经历各种斗争和多次的失望之后才得以成名。至于勃拉姆斯,则是一位在浪漫主义者对古典主义传统的准则提出异议并加以否定的时代中,积极捍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古典传统的人。他在50年代结识舒曼,建立密切关系,结果卷入李斯特、瓦格纳的“新日耳曼乐派”与以舒曼为代言人的保守派的深刻矛盾。舒曼故去之后,他于1862年成功访问维也纳,遂定居于这座更富于包容性的都市,以其古典音乐、室内音乐和歌曲博得批评家和公众的钦佩。

这个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蓝色多瑙河》及其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位早熟的音乐天才19岁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就向父亲的地位提出了挑战。经过不到10年的奋斗,小施特劳斯得以在不同场合下指挥大约300名维也纳乐师,他的权威毋庸置疑。而且,在一个大众文化日盛一日的时代,他或许是第一个善于吸引观众的作秀大师。在乐池里,他不停地转变位置,挥舞指挥棒的同时,还担任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他是乐曲的灵魂和投入地阐释作品的人,能够将观众引入甜蜜而感性的想象空间。

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盛行欢快、柔和的轻歌剧。这是一种结构类似于歌剧的戏剧音乐作品,尽管其剧本往往显得粗糙、简单甚至荒谬,音乐也只是些歌剧咏叹调和流行歌舞曲的大杂烩,带着些机敏和灵感,演员也没有昂贵服饰和华丽布景的衬托,但却从巴黎流传到维也纳、布达佩斯。轻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一些流行戏剧体裁的传统,包括16至18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喜剧和法国的歌舞杂耍表演。在19世纪演变为带音乐的舞台表演剧,50年代在巴黎兴起,奥芬巴赫以其《地狱中的奥菲欧》及《美丽的海伦娜》将轻歌剧带入较完美的境界。在维也纳,人们使轻歌剧减少了其滑稽和讽刺性质,不再以犀利的模仿嘲弄见长。“华尔兹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在轻歌剧中享有盛名,创作出了一些旋律更优美和更具浪漫色彩的作品。如梦似幻的旋律甜蜜而多愁善感,在很多方面调和了轻歌剧与歌剧之间的差异。奥芬巴赫的优势被维也纳轻歌剧所压倒,巴黎风格亦变得更加多愁善感,讽刺意味减少,追求精美典雅。小施特劳斯的《蝙蝠》在1874年面世,被认为是维也纳轻歌剧的顶尖之作和维也纳音乐“黄金时代”的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楼主| 法意瑞通 |
在日常生活中显得轻松愉快的维也纳人在艺术方面却痴迷执著。在19世纪初,家庭音乐空前流行,无数业余的四人演奏组纷纷建立,进而还举办慈善音乐会和“心灵音乐会”。各种音乐协会也建立起来了,其中以1812年建立的音乐之友协会最为知名,1872年勃拉姆斯担任其首席指挥。1817年成立了维也纳音专(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前身),1843年起,维也纳男子歌咏团就以其精湛的演技享有盛名。在其他城市,如格拉茨、林茨和克拉根福都建立了一些音乐团体和学院。萨尔茨堡在1841年成立了莫扎特学院,后更发展为国际莫扎特学会,并附有莫扎特博物馆。

都市的环境并不妨碍维也纳人继续欣赏和发展传统的民歌。发现民歌之美的最好场所是传统的“海利根”小酒店,在维也纳周围的山坡上,一些绿树掩映的庭院在门口挂上松枝,表示品新酒的季节又到了。人们坐在洁净的松木长凳上,倾听旋律优美、赞颂美酒与死亡的独特歌谣。维也纳施拉梅尔两兄弟70年代发明了一种由小提琴、吉它和单簧管组成的小乐队,演奏怀念过去的、真挚而伤感的音乐,像赞美生之愉悦一样轻松地歌唱死亡,粗犷直率,不失原始风味。

音乐之于维也纳人不是一种有益性情或打发时间的娱乐,而是个人的需要和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轻松的音乐是人们需要的一种休息,严肃的音乐又是为寻求启示而进行的一种精神的探索。而且,从古典时期开始,维也纳音乐家出神入化的作品就以轻松的表达兼容了深刻的思考,严肃与欢快、梦幻与现实,都成为维也纳音乐不停变换的主题。

正统的维也纳音乐品味是保守的。曾有一位音乐批评家这样说道:“勃拉姆斯之所以在此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他的音乐刚好完全符合维也纳人的音乐品味,既不太热也不太冷;避免兴奋或刺激,同时听起来又不太无聊。”

维也纳人天性中的讥讽与怀疑主义倾向使他们的形象远比惬意、愉悦的印象要丰富得多。他们发现了生命的悲剧,然后用坏脾气的幽默掩盖起来,甜蜜的外表和矛盾狂乱的内心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直到最后一刻还常常眨眨眼,用一种习惯性的讽喻口气告诉你,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而如果你相信这样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美的追求使奥地利人习惯了形式的精致和欢快的格调,整个国家似乎弥漫着一种韵律感,人们都自然而然地具有对外形与和谐的鉴赏力。巴洛克建筑的视觉魅力不仅存在于大城市,而且也在许多小城镇和宁静的乡村保留了其影响。优美与富于动感的线条不仅决定了当地建筑师的构思,而且影响了园艺工人、手工艺者甚至糕饼师傅。奥地利的花圃像是舒展优美的书画作品,工匠用钢铁再现出一卷卷富于美感的画面,而从著名的萨赫尔蛋糕到小酒馆中平常的小点心,都分外精致可人。音乐和对美的追求使奥地利人摆脱了地图上那些死板的图标,给世界一个想象中的奥地利,美酒、爱情的王国,像丝绸一般柔滑,像葡萄酒一样醇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4-24 04:43 , Processed in 0.0644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