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地接-马来西亚包车

马来西亚地接-马来西亚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玩在马来西亚] “下南洋”是什么意思?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国家

从汉代开始二千多年间,不断有华人飘洋过海,移民到东南亚国家,被称为“下南洋”,形成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本文摘自2014年第7期《文史春秋》,作者高荣伟,原题为《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括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持续两千年不断的“下南洋”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中原大乱,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汉属交州刺史部的交趾(今越南河内)避难。东汉末年至三国争战以及西晋“八王之乱”,又先后有大批中原汉民远离故土移居交趾。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朝后期,黄巢率农民起义军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较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1659年,跟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多人、战船50多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在西方的文献中,把拐贩华工叫做“coolietrade”,意思是“苦力贸易”。我国一般地方文献资料用当时的俗称“卖猪仔”。“猪仔”,即契约奴隶的俗称,最早的文献是清道光七年(1827年)张心泰《粤游小记》说:“东省……有诱愚民而贩卖出洋者谓之卖猪仔。”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4-19 11:17 , Processed in 0.06898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