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研学旅行

陕西研学旅行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陕西地理景观] 西安名胜古迹

西安古迹旅游地图


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50公里处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两地发现距今50~100万年的女性头骨化石。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通常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蓝田人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头骨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眉骨大而粗,前额低平,头骨壁较厚,脑量780毫升,比北京人更加原始。蓝田人所使用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球,多用石英脉、石英打制。1979年在公王岭建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供专家学者研究和游人参观。?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半坡村北。是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1954~1957年,5次挖掘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址45座,围栏2座,储藏窖穴200多个,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生产工具主要是用骨石两种原料做成。石制工具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和纺轮等,骨制工具主要有刀、锥、铲、凿、针、箭头、鱼钩和鱼叉,其中以骨鱼钩和骨针最为精美。半坡先民在母系氏族公社内以从事农业为主,兼有打猎、捕鱼、家畜饲养和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按种类分有钵、盆、碗、壶、瓮、罐、甑等;按用途分为饮食器、储藏器、炊器等;按质料分为粗砂陶、细泥陶两种。主要颜色为红色,其次是灰色和黑色。整个遗址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墓区组成,居住外围设有壕堑,兼作防护和排水之用。房址大小不等,多为半地穴式,其中有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面积较大的房屋为氏族首领的住房,兼作氏族成员聚会处。遗址墓葬集中,排列有序,分屈肢和仰身直肢葬。墓中的随葬品主要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主要是陶器。许多陶器底部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以红底黑花彩绘,以几何图形最多,也有动植物形象。这表明半坡人不但掌握了实用陶器的制作技术,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有些陶器上刻画着简单的标志符号,共有22种113个,可视为早期文字的雏形。遗址证实,半坡的先民已进入农业社会,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58年在半坡村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命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有一个遗址保护大厅、两个文物陈列室和一个陶窑遗址室。展出复原的房屋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等,给游人展现了遥远的半坡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图景。?
回复
 楼主| 自助旅游景点 |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由下向上分五个类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整个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布局较整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也向中央开。房屋按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按位置可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一个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还施以白灰。在居住地内外有许多陶窑。墓地主要在居住地区外东南方,墓葬有600多座,其中有400座属于半坡类型,有200座属于史家类型。姜寨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万多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许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彩陶器中有许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芦形鱼鸟纹彩陶瓶,表现了精湛的技艺,说明制陶作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有相当发展。姜寨遗址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特征,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罕见的。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及解决新石器时代的序列问题,都提供了宝贵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画卷。该遗址已回填,地表为农田,保存较好。?

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都城遗址。城址范围待考。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周王朝在此建都约300年,周平王东迁后废弃。丰京遗址在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发现有大建筑群遗址,且发现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中心区为最大的夯土基址,坐北向南,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大进深35.5米,总面积1826.8平方米。镐京遗址在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乌岭一带的高冈地带。发现有大型宫室遗址,平面呈"工"字形,中央主体建筑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南北还有规模相当的对称分布的两组附属建筑群。还发现数以百计的西周墓葬。1957年,在张家坡发现殉葬车马坑,共4座。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内部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作饰,轺车驾马大部用海贝填饰,工艺考究,造型精美。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窖藏,出土器具100余件,其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一些史实。这里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讨西周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周丰镐二京的城墙、布局以及附近的西周王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秦汉栎阳城遗址

【秦汉栎阳城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秦献公二年(前383)秦国都城由雍城迁至栎阳。公元前356年孝公在此诏令天下,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秦末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汉高祖刘邦也曾一度以栎阳为都城。栎阳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6公里。东、北墙已破坏,南城墙残长1640米,宽6米;西墙残长1420米,宽8~16米。勘探3个城门,包括南门一个,西门两个;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另外,还勘探出建筑和作坊遗址15处。栎阳城遗址有大量瓦砾堆积,还出土有铜斧、铁铲、铁块、石磨、石范、石夯头、绳纹筒瓦、板瓦、水道、井圈、陶盆、瓮、罐、簋等遗物。?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经探测,陵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米; 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陵高76米,为覆斗形,底边为485×515米,巍然矗立。从陵冢向东1.5公里处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共三个,呈"品"字形。一号坑在南,最大,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排成38路队伍,有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6000多个,拖战车的陶马俑24匹,驷乘战车6乘。武士俑身高1.8米,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都威武矫健。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骑兵、距车、步卒、射手混编而成,有兵马俑1000余件,还配有实战的武器。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东西长17.6米,南北宽71.4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也配备大批武器。3个俑坑分别组成阵势庞大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的队伍。兵马俑坑是研究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的实物资料库。?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西部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附近。阿房宫是秦代所修大型宫殿。秦始皇建成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全部焚毁。其遗址范围,南自丰镐路和平村,北至新军寨,长约5公里;东到氵皂河岸,西达王寺村西500米,宽约3公里。今前殿遗址在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东西约1320米,南北长420米,面积约49.2万平方米。前殿东北有"北司"遗址,出土刻有"北司"、"左宫"等小篆文字的绳纹瓦片。在前殿北的小苏村,发现6件铜建筑构件;在后围寨发现有高6米的宫殿建筑遗址。在前殿遗址东北400米处,有高14.98米、周长230.4米的不规则圆形夯土台基,传说为"上天台"遗址。阿房宫遗址是研究秦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鸿门

【鸿门】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为秦末项羽屯兵并宴请刘邦之处。长1.5公里,宽0.5公里,地面有秦陶制五角水道管和秦汉瓦片。今建"鸿门文管所",内有鸿门宴宴台、霸王上马台、萧何寨等遗迹。并在昔日的宴台上搭起了高大军帐,新塑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塑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鸿门宴情景。?

新丰遗址

【新丰遗址】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西南2.5公里处的沙河村南。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将其父(太上皇)从今江苏徐州丰县家乡接到长安。太上皇思念家乡,不习惯都市生活,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并置新丰县。新丰县城的布局、建筑一如丰县,并迁丰县的一些邻里街坊来此居住。遗址四周有夯筑城遗迹,城为长方形,东西600米,南北670米;城墙基础夯土宽7米。城外有城壕。在城墙西南角墙下发现一排五角形排水管道。在遗址的西南部到处散见秦代砖瓦,为秦代大型建筑群。城内有汉代建筑群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另外还出土有铁削、铜镞等遗物。?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现存遗址主要有:(1)城墙,周长25700米,基宽12~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建章宫前殿遗址

【建章宫前殿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高堡子村。汉武帝时修。建章宫周长10余公里,其建筑规模与未央宫相当。宫四面各开一门,南门为正门,称"阊阖门",上装玉璧,北门称凤阙,上置一丈多高的鎏金凤凰,以观测风向风速。宫内主要建筑前殿、骀荡宫、马及娑宫、木兮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唐中殿、丞德殿、神明台等。北部有太液池。前殿神明台、双凤阙高大夯土台基至今仍耸立于地表。?

汉太液池遗址

【汉太液池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章宫前殿遗址西北,今未央区苗圃内。太液池是汉武帝所开的人工湖,高岸环湖,清泓荡漾,犹如"沧海之汤汤"。池中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山,并用金石雕凿鱼龙等奇禽异兽。池边水草繁茂,平沙上禽鸟成群,风景优美,为皇帝游乐胜地。太液池遗址出土的石鱼今移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

鼎湖延寿宫遗址

【鼎湖延寿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焦岱镇焦岱村。鼎湖延寿宫是汉武帝时修建在上林苑最东部的一处离宫。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多处夯土建筑基址,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宫城城墙基地断续可见有大量建筑材料堆积,其中瓦当以云纹为主,文字瓦当有"鼎"、"鼎湖延寿宫"、"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

西安名胜古迹自驾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楼主| 自助旅游景点 |
杜陵

【杜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南。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汉元康元年(前65)开始营建。陵园面积18.49万平方米,正中为封冢,形如覆斗,顶部平整,四角斜线分明,高29米,每边长约175米,顶边长50米。其南有清代祭祀碑石数十通,今仅存5通。陵园四周有墙,并有寝殿、便殿等遗址。杜陵东575米处为王皇后陵,形制与杜陵同,高24米。杜陵南6.5公里处有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的陵墓,高22米,比杜陵小,故称小陵。古代"小""少"通假,俗称少陵,因此后人把之间的原称为"少陵原"或"杜陵原"。?

蔡文姬墓

【蔡文姬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后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南部兴善寺西街。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隋唐时代著名的佛经译场。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90)。初名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修大兴城,又因寺址在靖善坊内,所以取名为大兴善寺。隋初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那崛多、达摩笈多在此传播密宗法旨。唐玄宗时印度善无畏、金刚智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在此译经500余部,是当时长安三大佛经译场之一。后遭火灾,明永乐及清康熙年间又重修,现存规模在此时形成。近代辟为公园。寺内所藏宋代木雕千手观音像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存的唐代石雕龙头、元明时期绘制的佛像、西藏喇嘛绘制的《二十一度母像》等,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隋唐灞桥遗址

【隋唐灞桥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583),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多孔石拱桥。是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1994年在灞河取沙发现。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灞桥石桥的发现为研究桥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南周至县马召镇黑水峪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建"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扩为三寺,今存二寺。位于黑河南岸的仍称仙游寺,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正殿5间。殿西北有法王塔。塔7层,高35米。塔底层8.7米见方,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拆迁。拆迁时,在塔的二、三层间发现3枚舍利,后又在地宫中发现10枚舍利和石碑。碑文记载建塔年月。仙游寺自古就是游览胜地。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这里写下了《长恨歌》,成为千古绝唱。?

西安古迹自驾游,西安名胜古迹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圣寿寺塔

【圣寿寺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秦岭北麓长安县五台乡塔寺沟内。相传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原名为"应身大士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共七级,通高33.5米,底边长7.5米。塔的一、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及二、四、六层的东西两面各开拱券形门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结构。每层叠涩砌砖出檐,檐下饰有两层菱角牙子。塔顶有7个圆环形铁质相轮。最上面为八角形。向南拾级上山,可达南五台风景游览区。?

丰德寺

【丰德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沣峪口东山坡上。建于隋代,盛于唐代,是中国佛教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卓锡之寺。唐以后香火不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整修,今为尼寺。现存大殿、韦陀殿、斋堂、南北厢房、经幢等,环境幽雅。?

净业寺

【净业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滦镇沣峪口村。始建于隋,唐初道宣法师曾在此潜心著述,并在此开创了专心研习与宣传戒律的一个宗派--律宗。净业寺被认为是中国律宗的祖庭。唐以后,寺院渐衰。明清仍有修葺,现存大殿5间,法堂5间,僧舍18间。寺外东北山上有道宣律师舍利塔。?

上、下悟真寺

【上、下悟真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城东10公里处王顺山。上悟真寺位于悟真岭西边山崖上,下悟真寺在悟真峪口外的蓝水南岸。上悟真寺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599)。唐代重修,规模很大,建筑宏丽,禅房幽静,常住僧达千人以上。净土宗的创始人善导以及高僧净业、法诚、慧远等先后住此。诗人白居易曾在此流连。如今上下悟真寺内外竹林青翠,蓝水深碧,青山俊秀,成为王顺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西安市区。隋称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由宇文恺经过周密调查而精心设计,作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长安城在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南城的优点,利用了当地"六坡"地形特点,由外郭城(罗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门有15个,东墙由北向南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墙由东向西为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墙自北向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北墙中段即宫城北墙,宫城以东有丹凤门,宫城以西有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和光化门,玄武门和安礼门与宫城共用。地面城墙遗址仅玄武门附近和安化门处各有一小段。地下墙基保存基本完好,宽9~10米,个别地方达20米。明德门是长安城的正南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南端,规模宏大,是长安城最大的门。门址东西长52.5米,南北进深16.5米,有5个门道,每个门道均宽6.5米。门道间的隔墙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柱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各门道中部原都有门槛,用青石制成,现仅存留部分残件。东门道石门槛宽0.4米,厚0.26米,残长3.7米,门槛上有车辙的沟槽四条在正中门道。残留的西门槛较其他制作更为精致,上面雕刻有流畅的卷草花纹及浮雕卧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十分宽阔,其中明德门内朱雀大街宽达150~155米。两侧有宽3.3米、深约2米的水沟。城内大街把郭城分为110坊,朱雀大街以东55坊为万年县,朱雀大街以西55坊为长安县。朱雀大街两侧4列坊面积最小,有东西门和一条横街。皇城东西两侧的6列坊最大,有东西南北四门和十字街将全坊划为4个街区,又有小巷将全坊分为16个小区。坊内是居民住宅、王公宅第和寺观,史籍记载佛寺100多处,道观30多座,波斯寺二,?教寺五 。著名的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还有大兴善寺、青龙寺等。坊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设专人防守。在皇城东南和西南的外郭城内设有东西两市,隋代将东市称都会市,西市称利人市,两市面积各占两坊之地。市内有两条东西和南北大街,构成"井"字形街道,市周围有夯土围墙,四面各开二门。市内9个区,每区四面临街店铺是长安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区域。宫城是供皇帝、皇室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位于长安城北部中央。在今西安城内"西五台"有宫城南墙的遗迹,在自强西路北侧有一段北墙遗址。城墙均为夯土版筑,基部一般宽18米左右。宫城正南门为承天门(隋代称广阳门),遗址在今莲湖公园内,东西残长41.7米,南北进深19米,有三个门道,门基铺砖或石板。宫城北面二门,"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宫城北面的玄武门。皇城又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以横街相隔。东西宽2820.3米,南北长1843.6米,周长9.2公里。皇城内是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朱雀门是皇城的正门,北与承天门遥相对应,南接朱雀大街,直达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是全城的中轴线。含光门是朱雀门西侧的一个门,其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门墩是以纯净的黄土版筑而成,包砌砖壁,包砖厚0.35米。门道两侧 各有排列整齐的青石柱础,东西对称,呈正方形,72~78厘米见方,柱础中间有一直径约10厘米、深10厘米的圆形榫眼,以立排柱,证明当年门楼是木结构的。含光门城墙断面上遗址清晰地保存着唐代、宋代、元代及明清各代修补的夯层,成为长安城中皇城变化的一个历史见证。唐代在长安还建有两座大的宫殿,大明宫位于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因位于太极宫之东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内"。唐玄宗时期在春明门内建造的兴庆宫在太极宫的东南,故称"南内"。长安城有着完善的供水系统,除凿井外,还有永安、清明、龙首三渠分别引进氵高水与氵产水,流经城内,北入宫苑。后又修漕渠,引黄渠注入曲江池。长安城的建筑模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一个典范,对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及国内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末天?元年(904),朱温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命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毁长安宫署民居,使隋唐长安300年帝都成为废墟。?

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龙首原上。大明宫是唐代三大宫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壮丽的一座宫殿。本名永安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高宗时大加修造,在这里居住,成为此后200余年间唐朝的政治中心。周长7600米,共11门。宫中各殿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和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含元殿是大明宫正殿,是外朝时举行盛大庆典、朝会、听政的场所。"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另外如册封、改元、大赦、受贡、献俘等活动也多在此殿举行。该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米,今实测其基址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1.3米。 含元殿正南为广场。殿的两侧有对称的回廊和翔鸾(东)栖凤(西)二阁相连接。两阁内侧有龙尾道向南通下。大明宫北部中央为太液池。太液池西为麟德殿,是接待外宾和举行宫宴的地方,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为唐代园林建筑的代表。唐末大明宫沦为废墟。?

青龙寺

【青龙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南部雁塔区铁炉庙村北。原名灵感寺,隋初建寺,唐初废,不久建为观音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改为青龙寺。是长安城内传播密宗的主要寺院,位于乐游原上,因地势高敞,可俯瞰长安城美景。其独特风景是其他寺院难以相比的,因而青龙寺香火极盛。公元804~806年间,日本高僧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高僧为师,研习真言宗,成为"东密"大师。因而青龙寺被认为是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被日本举为"入唐八家"中的六人,都曾在青龙寺受法。北宋至明代青龙寺地面建筑被毁,荡然无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63年起,多次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1982年在青龙寺遗址上修建了"空海纪念碑"。后又修建了"空海、惠果纪念堂"和一些仿唐建筑,成为游览参观的好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隋唐圜丘

【隋唐圜丘】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始建于隋代。唐代皇帝祭天之处,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作为"唐天坛遗址"保护。1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圜丘为四层圆坛,高8米,素土夯筑,白灰抹面。第一层(最下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四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自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间,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比北京天坛早1000多年。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

华严寺塔

【华严寺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朱坡西的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区约15公里。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主要寺院。贞观十四年(640)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圆寂,人们修杜顺塔安放杜顺和尚的灵骨。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层,高约13米,平面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均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等,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在杜顺塔西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为7层6面砖塔,高约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1986年拆迁清凉国师塔时在四、三、二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又发现高约6米、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

华清宫遗址

【华清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北麓。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名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671)改为温泉宫,玄宗天宝六年(747)定名为"华清宫"。华清宫的布局基本上依据唐长安城禁苑、宫城、皇城、郭城四位一体的设计思想,将会昌县城(今临潼区)、华清宫、骊山禁苑合一而成。华清宫城建在骊山之北,周筑罗城。其内汤池被称为华清池。唐以后被毁。1982年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九龙池和海棠汤等遗址。海棠汤一名芙蓉汤,即"贵妃池",池平面近似椭圆形,上下分二层台,第一层用16块券石砌成,第二层用8块券石做成平台,俯视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整个浴池全用青砖砌成,雕刻精湛,做工考究。现重建了九龙池和周围的建筑物,中间为人造湖,西岸排列九龙池、莲花汤和海棠汤三个浴池,东为龙石榭,北岸有飞霜殿和东西配殿。?

楼观台

【楼观台】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南周至县楼观台乡终南山北麓。是全国著名的道教胜迹。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曾在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称"草楼观"。后来老子西游入关,在楼南高冈筑台,讲授《道德经》,故又称"楼观台"、"说经台"。唐武德七年(624)李渊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尊崇道教,把宗圣宫改称宗圣观,大加营建。唐代修筑的台、殿、阁、宫、亭、塔、洞、池、泉等有50余处。北宋端拱元年(988)改称顺天兴国观,元中统二年(1261)改称宗圣宫。金、元、明屡有修葺,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现存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宗圣宫、显灵山、衣钵塔、化女泉、仰天池、老子系牛柏和银杏树等。并有石牛、石狮,碑、碣70余通,欧阳询的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苏灵芝的行书《唐老君显见碑》以及米芾行书"第一山"最为著名。唐宋以来文人学士如欧阳询、岑参、王维、李白、白居易、苏轼、韩琦、米芾、赵孟兆页等均在此游历并题咏留念。?

慈恩寺大雁塔

【慈恩寺大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南部雁塔区雁塔路南端。慈恩寺原为隋无漏寺,唐初寺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降福"而建,故以慈恩为名。寺占地约26公顷,房舍1897间,度僧 达300人之多,为京城长安著名佛寺。寺内大雁塔是为了保存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建造的,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建为5层,砖表土心,完全按印度的形式建造。武则天时塔毁重修。明代塔又残坏,在外表加砌予以保护,即为今塔。大体保持唐塔的原貌。塔高64米,呈方形角锥状,每层砌有突出的砖柱,形似一个开间,四面有砖券拱门。这种楼阁形砖塔造型,已摆脱了印度佛塔的窠臼,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佛教建筑的杰作,也是唐长安城的重要建筑标志。塔基座南侧镶嵌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字体清秀潇洒,为唐代名碑。四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传说是出自唐代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兴教寺

【兴教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杜曲镇少陵原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原葬于西安市东郊氵产河东岸白鹿原上的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迁葬于此,并修寺建塔,以资纪念。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之后千余年间,寺院香火极盛。现除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间悉被兵火焚毁。三塔品字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灵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高21.04米,共5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5米,塔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3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塔心实砌。玄奘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刻的刘轲撰文《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高7米,都是3级,底边长2米,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西)和新罗王之孙圆测(东)的灵塔,造于公元682年和公元1115年,形式与玄奘塔略同。?

大荐福寺小雁塔

【大荐福寺小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友谊西路东段南侧。唐文明元年(684)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入荐福寺译经。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现为15层,高43.3米。其平面呈正方形,每层叠涩出檐,南北各开一门,塔身从下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往上愈小。小雁塔为密檐式中空砖构建筑,塔形秀丽,别具风格,塔身结构坚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关中地震,塔身中部纵裂,出现近40厘米的缝隙。至1521年又一次地震时,塔复完好如故。"雁塔晨钟"为清代关中八景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罔极寺

【罔极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东关炮房街路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所立。取名于《诗经》"欲报其德,昊天罔极"之意,称罔极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圆寂后在此寺停葬。寺在明初重修,寺址从原长安城大宁坊东南隅,南移于唐安兴坊内。现为尼寺 。古建筑有大雄宝殿、金刚殿、钟鼓楼、山门。?

香积寺塔

【香积寺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郭杜乡香积寺村。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圆寂,其弟子隆阐法师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将其移葬于此,并修塔建寺,以资纪念。后经战乱,唐代建筑仅善导塔幸存,即香积寺塔。香积寺塔是密檐式砖塔,塔身呈四角锥体。原为13级,残存11级,现高33米,平面呈方形,底层每边9.5米,塔身用青砖砌成。塔的底层非常高,二层以上高度骤减,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饰以两层菱角牙子。每层四壁正中辟券门。塔身壁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每面均作3间,左右两间的扁柱之间用赭红绘成直棂窗形。底层南面券门上有砖刻门额"涅磐盛事"四字。与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样圆和,又有楼阁式砖塔的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塔自顶至底层,顺各层南北拱券处中间裂开,与小雁塔的裂缝极为相似。据史载,这条裂隙在宋元?年间(1086~1094)以前就已存在,已900余年。?

兴庆宫遗址

【兴庆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东南部咸宁路北侧。兴庆宫是唐代三大宫殿之一,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与兄弟五人在隆庆坊的藩第。开元三年(715)始建,因位于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之南,故称"南内"。开元十四年(726)又合并周围的邸宅,重加扩建,占地约134.4万平方米。开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兴庆宫听政,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宫邸。主要建筑有兴庆殿、南熏殿、长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龙池等。宫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别具风格。唐代以后兴庆宫遭到破坏。宋时楼台亭阁湮灭尽净 。金代有所修缮,为游宴场所。清初兴庆宫池水干涸,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两楼遗迹。1949年后,经系统勘查发掘,将兴庆宫旧址部分辟为兴庆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以龙池(兴庆湖)为主景,并重建了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仿唐建筑,成为西安市区最美丽的风景。?

草堂寺

【草堂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南户县东南圭峰山北麓。初建年代待考。唐代中叶,名僧宗密主持修葺后,改名为"栖禅寺"。宗密师从华严宗大师澄观,被尊为华严五祖。现寺内的《定慧禅师传法碑》,是宗密圆寂后所立,由当时宰相裴休撰文并书写,书法家柳公权篆额。唐代以后屡遭兵火。宋初重修,清同治年间,寺内殿宇焚烧殆尽。今寺内还有一座题刻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的石塔,高约2.3米, 下层为浮雕须弥山座;三层云台,填饰蔓草花纹。云台上为八角形龛,上覆四角攒尖形座顶,顶端作宝珠形,层顶下有线刻佛像,加之塔身石色又作砖青、玉白、乳黄等色,故俗称"八宝玉石塔"。据造型及纹饰推断,当为唐代遗物。寺西北角有古井,相传井内有烟雾冒出,是为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

牛头寺

【牛头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东少陵原畔,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该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后代多有修葺。明嘉靖五年(1526)在寺南建杜工部(杜甫)祠。今有大殿3间,僧舍7间,经幢一座,寺内花木葱郁,浓荫蔽日,环境幽静。寺南诸峰,翠屏万仞,俯临樊川,稻蔬桃柳,烟水明媚,为游览胜地。?

李晟碑

【李晟碑】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榆楚乡马北村东渭桥北李晟墓西北200米处。李晟为唐德宗时期大将,朱?作乱,李晟率兵平叛,在东渭桥畔与朱?NC061?激战获胜,收复了京城。碑由裴度撰文,柳公权书丹,俗称三绝碑。自唐迄今,渭水北移4公里,为防止碑没入渭水,迁碑至高陵县文化馆。?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碑林区三学街。始建于宋元?年间(1086~1093),是为了保存唐代的《石台孝经》和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开成石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保存之地。以后历代都有添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陕西巡抚毕沅修整房屋,整理石碑,编著目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使之臻于完备。"碑林"之名从清代中叶以后逐渐确定下来。1949年以后,在碑林的基础上利用相邻的孔庙旧址建立了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迁新址,便在碑林建西安碑林博物馆。包括4个大型陈列室,7个墓志廊和1个碑亭,房屋面积2800平方米。这里收藏了汉、魏至清各代碑志2300余件,是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石刻艺术宝库 。陈列展出1000余件,其中荟萃了各代名家手笔,篆、隶、草、楷诸体俱全,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怀素、智永、李阳冰、李隆基、柳公权、颜真卿等的手笔石刻最为珍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刻成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则用汉字和叙利亚文字记载了基督教聂思脱思派由中亚传入长安的情景,为研究中西交通和文化交往提供了极其罕见的资料。西安碑林不愧为一座大型石质书库。《开成石经》共计655025字,包括十三经(原为12部经籍,清补刻《孟子》,合称十三经),是中国惟一完整的石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高陵塔

【高陵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高陵中学内。始建于宋代。平面呈八角形,13级,通高56.9米,为密檐式砖塔,塔顶为圆形宝瓶式。因邻近泾阳、咸阳,地处渭水之阳,所以又称"三阳塔"。结构精巧,制作坚固。几经地震,塔基外层剥落,塔身出现裂缝,后加以修补,至今完好。?

卧龙寺石刻画像及铁钟

【卧龙寺石刻画像及铁钟】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柏树林街卧龙寺内。卧龙寺相传建于隋代,初名福禅寺,因唐代画师吴道子曾为寺院绘制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移今址。宋初高僧惟果住持此寺,终日高卧,人称卧龙和尚,寺院因称卧龙寺。寺内悬挂有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用合金铸造的"幽冥钟",也称"无眼钟",造型精美,音质悠扬动听。另外有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刻画的观音像刻石,线条遒劲,宝相庄严,确有"吴带临风"的特色。卧龙寺原收藏《碛砂藏》经,南宋绍定四年(1231)到元至治二年(1322)历时91年刻成,计1532部,6362卷,591函,刻印极为精致,现藏陕西省图书馆。?

东岳庙

【东岳庙】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长乐门北侧昌仁里小学内。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为祭岱宗(泰山)而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万历十年(1582)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都有扩充修葺。现存建筑主要是大殿与后殿。殿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廊庑相绕,有朱色明柱24根,柱础正面是二龙戏珠浮雕,其他为花卉,刻工精良。殿前斗拱饰龙首。雕梁画栋,气宇轩昂,至今仍可窥见昔日的盛况。东西山墙上残存大幅壁画,犹色彩斑斓。?

八仙庵

【八仙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道教全真派道观。传说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因庵内有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仙"塑像,故名"八仙庵"。庵的主要大殿有吕祖殿、斗姥殿、五祖殿、八仙殿,后侧有药王殿,内供奉唐代名医孙思邈。八仙庵为西安市区最大的道观,环境清幽,古朴典雅。?

元斡尔垛遗址

【元斡尔垛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东郊秦孟社村石家街仓库。为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周长2282米,四面有墙,东、西、南三面有门,中央有达王殿夯土台基,南北长185米,东西宽90米,高出地面2~3米。遗址内发现5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幻方和黄釉琉璃瓦及瓦当等。?

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中段北侧大学习巷内。创建于元中统四年(1263),后又多次扩建重修。今寺坐西向东,东西长77米,南北宽30米,面积2300多平方米。建筑不同于伊斯兰教的圆顶附攒尖顶高塔的阿拉伯形式,而是依中国传统的殿庑亭台古建筑格局。内有郑和建的省心楼。最后正中为大殿,即礼拜堂,面阔7间,进深5间,殿顶覆绿色琉璃瓦,丹楹雕栋,金碧辉煌。殿内藻井及护板上绘满花草图案及阿拉伯文字,技法高超,别具一格。?

祖庵石刻

【祖庵石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南户县祖庵镇重阳宫内。建于元代。重阳宫为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宣道与葬骨之地,被全真道认作祖庭,又称"祖庵"。元代最盛时期为全国72路教徒的总集合点,有道士万人,内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殿堂5048间。今仅存灵官殿和祖师殿。传说重阳宫曾有"七十二通蛟龙碑",后大都散落。1959~1963年文物部门对散落的碑石进行收集,在重阳宫内原玉泉殿旧址修房舍10间,妥为保存,称"祖庵碑林",有元明以来30多方碑刻。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元统二年(1334)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这两通石碑均出自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手笔。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内。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全国古城中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公里。东北两面比唐长安皇城扩展了约1/3。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顶内外沿筑女墙,外沿女墙有垛口5984个 ,内沿女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个,上建墩楼。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相同。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其中城西南角为圆形。明隆庆二年(1568),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明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又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清代曾对西安城墙进行过12次补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工程最大,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了砖面,城墙内壁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一道溜水槽,排除顶面雨水。民国以后新辟城门12座,东有朝阳门、中山门,北有解放门、小北门、尚德门,西有玉祥门,南有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和平门、文昌门、建国门。为了保存和利用西安城墙,从1982年起,西安人民开始了西安环城公园的建设,对城墙进行加固补修。复原了魁星楼、敌楼和南门闸楼,用石块镶砌河岸。在城楼、箭楼、角楼、敌楼上开辟博物馆,增加旅游设施。护城河与城墙绿色林带相配合,成为城市一大景观。为了增加古城池的可观赏性,又将城墙附近的高层建筑进行了拆迁,主要城门内外有多处建为广场、绿地,成为人们游玩览胜的好去处。?

钟楼

【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中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在广济街口与鼓楼东西对峙。万历十年(1582)迁于今址。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基座边长35.5米,高8.6米,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开一券门,高宽各6米,楼分二层,四角攒尖顶,飞翘檐角,覆碧琉璃瓦。每层檐下斗拱勾连,装饰富丽。楼体为木质结构,由砖台阶踏步上到砖基座大平台进入面阔7间进深3间的一层楼内,由楼内扶梯可盘旋登上二楼。二楼四面有门,外面回廊,凭栏可眺望全城风光,为古城西安的标志。钟楼原有唐景云钟,现存碑林博物馆内。1997年仿制景云钟悬挂钟楼基座西北角。?

鼓楼

【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北院门南段。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清代两次重修,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座为长方形,全用青砖砌筑,高7.7米,长52.6米,宽38米 ,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门洞内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条石。鼓楼通高33米,楼建于基座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面设回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庑殿顶,各层檐下增施斗拱,青绿彩绘,顶上青灰瓦覆盖。楼内上下厅堂皆极宽敞,雕梁画栋。原有"文武盛地"、"声闻于天"巨匾分悬南北,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96年拆除钟鼓楼之间房屋辟建钟鼓楼广场,进一步突出了钟鼓楼作为西安古城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化觉巷清真寺

【化觉巷清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鼓楼西北化觉巷,为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又称清真大寺,因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之东,故又称东大寺。是一组兼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伊斯兰寺院特色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主体建筑均面朝东,南北宽50米,东西长250米,面积约为12500平方米。寺院自东向西有四进院落,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其中殿、台、楼、亭排列有序,疏密相宜,最西是礼拜大殿,面阔7间,进深9间。大殿由前廊、礼拜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是西安市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水陆庵

【水陆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城东普化镇王顺山下。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原为建于六朝时的悟真寺北普陀兰渚庵内的水陆殿,唐代是全国著名寺院。此后逐渐衰落。明代为秦藩王的家佛堂。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庵的建筑均坐西面东,前有山门5间,门内南北两厢各有13间寮房。中轴线上有中殿3间,大雄宝殿5间,建筑基本为明代风格。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和壁塑得以幸存。这里的壁塑可分为四个部分:南山墙、北山墙、隔间西壁、西檐墙。以南北山墙上连环塑像最值得称道。最低层为诸天,相对列立;第二层南北山墙各25个罗汉,象征五百罗汉渡海故事;第三层为佛传故事,北山墙上塑"降生"、"出家"、"逾城"、"成道",南山墙上塑"降魔"、"转***"、"涅?NC058?"、"分舍利"。水陆庵的群像内容丰富,布局严谨,结构紧密,层次分明,生动传神,色彩斑斓,对研究佛教文化、艺术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西安城隍庙

【西安城隍庙】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以后历代有修葺,规模宏大,分为庙院与道院两部分。庙院在正中,道院分布两侧,庙门向南临街,原建有三开间木牌坊一座,"文革"中被毁。建筑有二门、戏楼、二道牌坊、大殿和东西厢房。其中以清雍正元年(1723)建造的大殿最为壮观,面阔7间,进深5间,斗拱出檐,雄伟宏丽。屋顶覆盖蓝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雕工巧丽。庙院正中偏南是面阔3间的戏楼。戏楼北有木质大牌坊一座,宏伟壮观,雕刻也非常精巧。牌坊后有铁狮子一对,铸造于1585年,重2500余公斤,为秦王府旧物。现为商场。?

宝庆寺华塔

【宝庆寺华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大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寺、塔初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明景泰年间(1450~1457)重建于今址。殿宇早已无存,惟塔犹在。塔为六角七层,高23米,一层檐下有龙凤雕饰,三、四、六层砖龛内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二层每面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宝相壮严,精美无比。?

灵感寺

【灵感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五星乡。始建于唐,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现存有大殿和后殿。?

万寿寺塔

【万寿寺塔】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东部韩森寨第28中学内。始建于明代,为楼阁式砖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层,每层六面,至今保存完好。?

杜公祠

【杜公祠】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东少陵原畔。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杜甫而建。此后多次修葺。明清文人学士多到此凭吊和题咏。祠内大殿保存较好,陈列明清碑碣多方。?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大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西安师范学校内。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明代陕西省最高学府。著名学者冯从吾曾在此讲学。初期建筑规模较大,有大门、二门各5楹;内设讲堂一座,名为允执堂,面阔5间;还有钟楼、东西号房及学生书斋。清康熙三年(1664),院址得到扩充,增建东廊、西圃,又建精一堂、左右协堂及两庑各5楹。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书院,改学堂。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东西两廊庑、允执堂、精一堂以及东西列号房50余间保存完好。?

广仁寺

【广仁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北隅。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是西安惟一的一座西藏密宗黄教寺院。面积约10600平方米,今存大殿、藏经殿、讲经堂、配殿、厢房等建筑。寺内原有从开元寺移来的唐代佛像。还有释迦牟尼铜像、西藏造鎏金铜佛像以及高1.5米、直径1.4米的白色大理石莲花纹缸一个。藏经殿内有保存完整的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刊印的梵本《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一部,6770卷,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刻印精美。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藏文《甘珠尔大藏经》一部,108卷,其目录为汉、藏、满、蒙古四种文字并列,极为珍贵。寺院内殿宇庄严,花木丛茂,环境幽雅。农历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有纪念宗喀巴大师的灯会,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十分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住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西安事变指挥部位于西安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内的杨虎城公馆,1931年建,砖木结构,宫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1936年10月8日张、杨在此密谈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此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新城黄楼与杨虎城公馆相距300米,因墙为黄色得名。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 。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在止园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高桂滋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建于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迁此,周恩来在此会见蒋介石,初步达成六项协议。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为随蒋介石来陕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的住所,现为省旅游局办事处。华清池五间厅背靠骊山,西安事变发生当天蒋介石由此逃至骊山一巨石缝隙中,后来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后以"正气亭"、"避难亭"、"捉蒋亭" 、"兵谏亭"为名。1982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北新街七贤庄。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一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西安事变后,中共在此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卢沟桥事变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1号院扩大到3、4、7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博古、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在抗日期间,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赴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6年9月撤销办事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筑。其中1号院为主要办公地点。1959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开放。如今1、3、4、7号院以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居住、办公的地方和外国友人居住的地方都已复原开放。还开辟了陈列室,收藏陈列当年使用过的文件、证章、电台设备、新闻图片、书刊和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申店乡双竹村。1936年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了推动作用。1949年杨虎城将军与儿子杨拯中在重庆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陵园分上下两层,上 层为杨将军墓,左右为夫人谢葆贞、儿子杨拯中墓。下层为秘书宋绮云夫妇、副官、卫士等人墓。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1998年病逝后也归葬于此。?

嘉午台

【嘉午台】西安市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城东南30余公里处长安县大峪乡境内。为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这里峰峦叠嶂,岩石怪异,山体险峻,人称"小华山"。人登嘉午台,必过"小梯子"和"朝天梯"。"小梯子"是长约20米、80°的直立陡壁,数十级石阶凿在悬崖上。崖壁两侧是深不见底的沟谷。"朝天梯"是一个约50米高的崖壁,三面临空,上面凿有石阶,两侧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铸造的铁索链,可攀援而上。回首俯视,有腾空之险。嘉午台青山碧水,景色秀丽,别具一格,自古就是宗教兴盛之地。从山脚到顶峰有庵、寺、堂、庙、殿等古迹34处。山顶(戴顶)之上,有唐开元九年(721)始建的兴庆寺,现仍存明清所修大殿及三间厢房,殿内山墙上的壁画仍完整清晰。经过重新修建开发,嘉午台现已成为西安的旅游点之一。?

翠华山

【翠华山】西安市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30余公里处。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主峰海拔1414.6米。由于山口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的太乙宫,也称太乙山。翠华山上,高峰环列,风景秀丽,气候凉爽,奇峰异洞,溪水淙淙。山间有"翠华湖",又称"水湫池"、"太乙池"、"龙移湫",面积约0.5平方公里,是翠华山崩塌后巨石碎块阻塞河谷水道形成的堰塞湖。水碧绿清澈,高山倒映池中,池中鱼跃鸭嬉,游人可在此泛舟览胜。湖东南有瀑布飞流而下,周围还有冰洞、风洞、日月岩、金华洞诸名胜。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三,这里举行翠华山庙会,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骊山

【骊山】陕西省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博物馆等景点组成。骊山是秦岭自蓝田县西北伸出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0余公里,主峰海拔1256米。山腰有一巨石缝隙,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在此被捉,后建亭,初称"正气亭",后称"捉蒋亭",现改名为"兵谏亭"。从"兵谏亭"往上,有老君殿,为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是唐玄宗敬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老子石刻像,为唐代雕刻家元伽儿所作,现移陕西历史博物馆。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向东可至骊山最高处--"烽火台",相传为周幽王为讨好褒姒"烽火戏诸侯"之地。登上烽火台,可见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中国人使用的标准时间就从这里发出。骊山分二岭,即东绣岭和西绣岭,山岭之上树木丛密。每当夕阳西下,阳光散照在青山之上,格外妖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这就是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在骊山脚下,早在2700多年前就发现了温泉,周幽王曾修建"骊宫"。秦始皇曾在此以石筑室砌池,命名"神女汤泉"。至唐代发展成为"华清宫"。今华清池计有86间浴池,每年接待10万多人次沐浴。重新修复的仿唐建筑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由御汤、贵妃汤、星辰汤、尚食汤、太子汤组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供游人观赏。在华清池东约5公里处为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为秦兵马俑博物馆。在兵马俑博物馆西北2.5公里处为鸿门宴遗址。骊山风景名胜区每天接待大量中外游客,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终南山

【终南山】西安市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终南山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县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沣峪口等。古亦称中南山、太一山、地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综上所述,我想尊敬的读者对小南门的历史,谅必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了解。最后我想有必要再强调几点,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小南门的开凿,既不是1927年,也不是民国初年,更不是什么清代。它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史,值得有血性的西安人永远纪念。

 

 第二,小南门称“勿幕门”,缘于对革命先烈井勿幕的纪念。井的名字是否取自《易经》井卦爻辞的“井收勿幕,有孚元吉”,不得而知,但“勿幕门”的得名,确与这句井卦爻辞无关,赵仲才君把它与甜水井强拉姻缘,实在是“关公战秦琼”的现代翻版。其次,从时间上讲,小南门叫“勿幕门”,既不是自1927年或民国初年开始,也不自清朝开始,而是1947年3月之后才有这叫法。此前一年,它还叫过“井上将门”,《井勿幕传略》和《西安通览》光说“勿幕门”不提“井上将门”,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赵仲才君提到它却说它就是“井勿幕将军之门”,实属无知和附会。另外,该门1946年和1947年的两次改名,都是和它对应的街道一起改的,门叫啥名,街也叫啥名(顺便提一下,《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四府街、琉璃街两条都说1938年后,为纪念井勿幕改名为井上将街,后改勿幕街,时间也不正确)。《井勿幕传略》和《西安通览》说1927年或民国初年改名的固然不对,说门叫“勿幕门”而街叫“井上将街”,也不准确,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了解这段历史。

 

 第三,小南门改叫“勿幕门”,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既不是国民政府命名,也不是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命名,说井勿幕自己命名更是无稽之谈。这两次改名,实在是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搞的,如果说国民政府及于右任有点关系的话,也只能说国民政府有改西安某街叫“井上将街”的意思,于右任回陕主祭时转达了这个意思,具体到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则国民政府和于右任实未与闻,“勿幕门”的命名更是了不相涉!

 

 第四,小南门将开正开时,一般称之为“新南门”“南四府街城门”或“南四府街防空便门”,凿城之后,曾打算叫“西南门”或“震海门”,未成,人们俗称其为“小南门”,抗战胜利后又先后改叫“井上将门”和“勿幕门”,前后叫的名字不少,但是叫得最响的是“小南门”和“勿幕门”,而以“小南门”叫的时间最长:没正式名字的时候人们叫它,改了“井上将门”的时候,人们照样叫它⑧,改了“勿幕门”的时候,人们还是叫它。并且,改叫“勿幕门”之后,“井上将门”的名称也还沿用了一段时间,如1947年6月25日西安绥靖公署为限期整修该门“经本署至西太路交汇点道路”致西安市政府公函,1947年6月26日西安市政府为“南城入市慢车、担贩及驮载经由柏树林防空门”及该门出入给西安警备司令部的代电,就还都将该门称作“井上将门”⑨。这主要是习惯所致,未可厚非,更不可视作到这个时候,“井上将门”的名称还没有改掉的凭据,读者诸君想必也会有此同感。

 

 注释: ①见《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陕西民国人物》(一)。文称:“1927年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总司令于右任)曾将南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小南门改名‘勿幕门’。” ②出处同上。该书井勿幕条称:“因井勿幕在陕西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国民政府曾命名西安小南门为‘勿幕门’,名南四府街为‘井上将街’”;四府街条称:“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居此,开凿街南端城门,名‘勿幕门’(即小南门),街名‘井上将街’。”分见第617页、843页。 ③见1932年5月23日西安市政处绘《西安市区域全图》。 ④见1935年1月9日陕西省建设厅给西安市政工程处处长李仲蕃的训令(第22号)。 ⑤见1939年11月11日西京建委工程处报会呈文(呈字第190号)。 ⑥见1939年11月21日西京建委致陕西省政府公函(市字第255号)。 ⑦1944年10月,李敷仁曾有一诗,题为《小南门有感》。 ⑧1946年5月28日,西北大学为修筑该门和西门到西大校门口道路致西安市政府的公函,有“唯查小南门及西门至本校校门口”之语。 ⑨公函和代电的有关文字分别为“奉谕:‘井上将门经本署至西太路交汇点道路限三日内整修平坦并加铺煤渣’”和“案奉陕西省政府36年6月9日府秘技字第5166号指令……可使慢车、担贩及驮载经由柏树林防空门及井上将门出入”。 《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若干地名考校 地名为历史的载体。

 

一地之名,无论其得其改,都与该地某一时期之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有关。西安作为一著名古城,历史悠久,其大小地名,无虑百千,古城的厚重历史赋予这许多地方以特定的名称,这些名称又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古城历史的厚重。1986年,西安市地名办将当时西安的地名,详加著录,说明其方位或起止,并对其历史沿革略加追溯,纂辑成一部《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以下简称《地名志》),不易、不凡,功莫大焉,一卷在手,即可略知西安地望之梗概。但是可能由于资料匮乏等诸种缘故,志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有些地名的历史沿革,不是串不起来,就是说法不确,颇多可商之处。于此,笔者留意久之,平时也积累一些资料。兹仅依个人心得,将其中若干地名,略作考校,自信所据可靠,言之有理,而究竟如何,尚祈方家指教。

 

 一、解放路 《地名志》第20页:“1927年拓建,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称中正路,1950年为纪念西安解放更名为解放路。” 按: 1.尚仁路改名为中正路的时间不是1945年。1947年3月4日西安市政府布告(市建公字第x号)称:“案查陕西省政府36年2月22日府建二字第456号代电略开:‘查本年2月15日,本府委员座谈会决议:尚仁路改为中正路,令市政府办理,特电饬遵照’等因。奉此,除电警察局将尚仁路各户门牌及路牌一律改正外,合行布告周知。”可见尚仁路改中正路是1947年2月15日陕西省政府决定,1947年3月4日西安市政府布告施行的,时间远较1945年为晚。 2.由尚仁路改名的中正路,偶尔也有称“中正街”的。1947年12月1日西安市政府布告(市建审字X号)称:“查本市人口日增,市面趋于繁荣,唯各主要交通干线,如东、西、南、北四大街,中正街(由中正门至南城墙根),东、西木头市,东厅门,东县门,东羊市,竹笆市,南院门,五味什字, 南、北广济街,勿幕街等16条街道,现有宽度均不及规定标准,致车辆、行人极感拥挤,自应逐步展宽,俾符规定,以利交通而策安全。兹订定临道临街房屋改建限制办法一种,自布告之日起实行。”即其证明。因为改名之前尚仁路也曾叫过“中正街”。如1939年3月漏日,陕西省府委员刘定五(治州)在建议“南门左右各辟一门,俾民众一闻警报,便于疏散”的签请中,就有“左方在与中正街成直线处,右方在与南四府街成直线处”之语。这显然与1934年12月陇海路西安站建成通车时中正门之开辟有关。 3.改名中正路之后,“尚仁路”的名称并没有立即消失。譬如:1948年6月西安市政府的《新闻纸杂志统计表》中,《新技术》月刊的社址栏就明白地标着“尚仁路26号”的字样(《西安市政统计报告》);1949年1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陕情汇报》编委会所编《西安各机关及重要人物住地调查》“东北区”一块,也赫然写着“尚仁路”三个字。

 

二、东五路 《地名志》第21页:“解放前道路狭窄,1955年拓宽,辟建了新东门。” 按:1955年该路拓宽,自无疑义,但说这个时候辟建新门则有些问题。因为: 1.1939年4月漏日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西京建委)第121次会议记录记载:“八、龚委员贤明提,1.增辟城门之数目、地点及做法……决议:第1项,(1)开辟柏树林、大差市、大油巷、西北三路、崇礼路(即今东五路)城门五处,由建设厅继续开筑。做法:高、宽各3公尺。” 2.1939年6月21日,西京建委第123次会议记录记载:“执行委员会报告:准建设厅6月9日第406号公函,以‘据技佐王冀纯签呈,柏树林、崇礼路二处新辟便门,因土质松散,急需用砖砌碹,嘱查照办理等由。查用砖砌碹,势须开阔,将成正式城门;若砌原宽,即不成式。如何之处,除函复建厅查核外,请公决。决议:用木料支撑,令工程处施工报会。” 3.1939年11月11日,西京建委工程处报会呈文称:“查本市南四府街、大差市(此门尚未动工)、崇礼路、西北三路等处防空便门,均经先后凿通,而南四府街一处复令加砌砖碹,以资坚固。现该城门工程行将修筑完竣,对于防空、交通颇感便利,唯工程既已落成, 自应定立名称,以垂永久,而资识别。”并称该处主张:“兹按各该城门所处区域方向,及本复兴我国西南、东南、东北、西北各地文物,以完成建国大业意义起见,拟将南四府街城门定名为‘西南门’,大差市城门定名为‘东南门’,崇礼路城门定名为‘东北门’,西北三路城门定名为‘西北门’”;而西京建委总务科则主张:“拟新辟东门为‘平夷门’,即平定岛夷之谓;北门为‘怀远门’,即怀柔远方之谓;南门为‘震海门’,即威震四海之谓,亦即震慑南海之谓;又大差市未动工之城门为‘定原门’,即奠定中原之谓。” 可见此处抗战时期已经凿通。虽然当时只是个防空便门而非正式城门,但却并不能说这里就一直无门。1947年10月,西安市政府建设科所拟《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草案)曾谓“本市计划于东城墙北端与玉祥门对称处开一门”,其意无非是想使这个便门变得正式起来;《地名志》所说1955年“辟建”,也无非是接着过去政府的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门扩得更大、使之更趋正式而已,都不能视作新开城门。

 

 三、自强东路、自强西路 《地名志》第25页“自强东路”:“1932年拓建,以铁路以北第一条马路命名为一马路,1937年改名为自强路”;第100页“自强西路”:“1950年拓建,与自强东路相对称,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意。” 按:说自强东路1932年拓建,自强西路1950年拓建,均不确切;说自强东路“1937年改名自强路”,也不确切。据档案记载,这两条路原为一条,都是西京建委主持修筑的,而西京建委是1934年8月成立,1942年2月就奉令撤销了的,1932年并没有这个机构,1950年这个机构又早已不复存在,如何修得这两条路?另外,据西京建委工程处1939年5月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当时北门外陇海路以北拟修东西线路,由南向北共有四条,今日之自强路,即《地名志》中所说自强东路和自强西路,当时就叫做自强一路,再往北依次为自强二路、自强三路、自强四路。1941年7月2日,西京建委谈话会讨论北关外马路正式命名时,“决议:由工务科另拟路名。东西路自自强路起,往北名为自强一路、自强二路……自强八路”,实际路线比上图还多了四条。其命名或许是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意,但是包括今自强路在内的各条以“自强”冠名的路线的正式命名,明显是1941年而非1937年,1950年的说法更站不住脚。至于“自强路”先叫“一马路”云云,也未见有其他资料提到,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四、西一路 《地名志》第26页:“清乾隆年间,因西段有岳武穆庙得名武庙街。中段元代称为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 按:此节文字颇为含混。隐去中间一句给人的印象就是,清乾隆年间这条路叫武庙街,1942年又改名叫崇孝路,其实不然: 1.武庙街只是指现今这条路的西段,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绘制的《西京城关平面图》,即案板街北口至北大街一段。该志所附据光绪十九年测绘图所绘《清西安府图》,大致也是这个情况。 2.现今这条路,民国时期,具体地说,1947年以前,包括三段:由西向东,北大街至案板街这段叫武庙街;案板街至南新街这段叫新化巷;南新街至尚仁路,再往东到城墙根这段叫崇孝路。再细分之,南新街到尚仁路之间,由西向东,还有炭市街东西段和红十字会街(尚德路往西一段),崇孝路在尚仁路西边只到今尚德路一段。后来这条路才援崇礼路直通北大街的先例,合起来统一改称崇孝路,但时间已是1947年了,而不是1942年。1947年9月16日,西安市政府给陕西省会警察局的代电(市建测字1699号)说:“案准陕西邮政管理局函,以‘本市崇孝路西段至炭市街为红十字会街,而尚德路南段通往炭市南街小巷亦名红十字会街,重复混淆,投递邮件不无困难。为期免除错误计,请惠予更改’等由,准此自应照办。当经决定,由崇孝路东段起,经西段红十字会街、炭市街东西段、新化巷、武庙街直至北大街止,均命名为崇孝路;至炭市街南北段与红十字会小街,仍沿用其旧日名称,藉资识别……”相信读者看了一定会做出明确的判断。

 

 五、全胜巷 《地名志》第28页:“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名中正巷,1966年改为现名。” 按:巷起何时不详,但“1929年取名正中巷”“1966年改为现名”的说法均有问题。因为1965年4月5日,西安市民政局给市人民政府的报告称,此巷“原名中正巷,是以蒋匪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后改为‘正中巷’,改得不彻底,拟改名‘全胜巷’,意即全歼蒋匪帮”,而同年4月3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市长办公会才同意:“正中巷’改名‘全胜巷’。”并随后发了纪要。事实证明此巷现名是1965年就有了,说1966年才改的并不准确;“正中巷”是解放后才叫的,说它1929年就是这个名字,也不准确。

 

 六、北长巷、南长巷 《地名志》第29页:“原名长巷,1942年改称北长巷。”又:“清顺治年间得名长巷,1942年改名南长巷。” 按:南长巷、北长巷为平行相邻的两条东西向巷子,依《地名志》所述,两巷原来均称“长巷”,似乎于理不通。查其志前所附《清西安府图》,以“长巷”名者,彼时只有一条,不知究竟为今南长巷抑北长巷?从西京建委工程处1939年5月绘制的《西京城关平面图》将今北长巷标作“后巷”、南长巷标作“长巷子”看,原来以“长巷”命名者,当为今之南长巷,后来将两巷分别改作北长巷和南长巷,大概即在于平行相邻之故。

 

 七、红十字会巷 《地名志》第29页:“1911年因系红十字所在地得名。” 按:西安红十字会是1912年4月以后才设立并具有此地的,这有当年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张凤翙所张布告为证。此外,这段路因居红十字会之西,故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仍称“红十字会西巷”。何时去掉“西”字,不得而知,但说因系红十字会所在地而得名“红十字会巷”,则不准确。如前考“西一路”所述,民国时期,直到1947年9月,红十字会附近以“红十字会”命名的街巷,还有两条:一条由崇孝路西段到炭市街,叫“红十字会街”;一条由尚德路南段通往炭市南街小巷,亦叫“红十字会街”,已经重复混淆,此段若再名“红十字会巷”,岂不更乱?

 

八、四皓庄、六谷庄 《地名志》第33页“四皓庄”:“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同页“六谷庄”:“1928年取名六谷庄。” 按:两条均时间误植。据民国时期陕西省银行和西京建委来往函稿暨《陕西省银行志》,1936年,陕西省银行始在“革命公园以北、尚德路以西、北新街以东”购地新建大片房屋,“望衡对宇”,“自成村落”,统名曰“六合新村”。村中分置七庄,各庄依次排序,配以相应典故命名,“曰一德二华” “曰三秦四皓”“曰五福六谷”“曰七贤”,所谓的“四皓庄”和“六谷庄”,包括卓有大名的“七贤庄”的名号,即由此而来。1928年,这里尚是辛亥鼎革之后所遗的一片废墟,没有建成六合新村,哪来的什么“四皓庄”和“六谷庄”?

 

 九、安宁里 《地名志》第34页:“安宁里……1941年得名。” 按:应为“安宁巷”。1948年7月26日,西安市政府给市警察局的训令称:“案据市民周瑞记36年6月1日呈,以前在中山门内东新街第4区领地12亩,辟一巷道名曰‘安宁巷’,现拟更名‘瑞园’等情,除准如所请并批示外,合行令仰该局知照。”同年8月7日,西安市政府又批示曰:“具呈人周瑞记37年6月1日、7月24日呈二件,为拟改安宁巷为‘瑞园’,呈悉。查该巷现有住户多家,分门立户,该民以个人意见拟改原有巷名,难免引起其他纠纷,所请毋庸议。”俱是明证;1966年9月15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更换本市街巷名称的通告》(以下简称“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作“安宁巷”,也是明证。

 

 十、新风二巷 《地名志》第35页:“1938年得名三义里。” 按:时间颇是而得名之由未详。1938年8月15日,市民阎俊卿给省会警察局局长杭毅的呈文称:“……商民阎俊卿租得田义堂所有新市区第3132号地段……东至赵愚如,南至李姓,北至崇悌路东段,西至尚俭路,自行建房数时间,于该地段置留东西小巷一个,以利通行,拟定名为三义里,以资称谓,俾便人事”,可资说明。

 

 十一、卫民巷 《地名志》第37页:“1937年得名静修巷,1953年改为现名。” 按:1953年改现名之说不确,1972年4月24日,西安市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各区公社和城区原来习惯名称的通知》(以下简称“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通知”)所附《西安市城区街巷道路更改名称对照表》,曾将其列入“文化大革命中更改名称”,也不准确。1965年4月30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简称“西安市人委”)第22次市长办公会纪要称:“将‘静修巷’改名为‘卫民巷’”,是其改名当在1965年四、五月间,比“1953年”晚十多年,但“文化大革命”尚未开始。

 

 十二、华清村 《地名志》第41页:“1964年命名。” 按:时间不确。1965年4月30日西安市人委第22次市长办公会纪要称:“西安铁路东站西闸口(华清路北边)修建的铁路职工住宅,命名为‘华清村’。”

 

 十三、解放门 《地名志》第45页:“1934年陇海路通车后,凿通明城墙,券门洞,得名中正门。” 按:时间大致不差,但仍欠准确。1935年1月16日,陕西省建设厅送西京建委的《西安市政工程处工务科工程统计表》(民国23年9月至12月份)称:“尚仁路北首新开城门系9月3日开工,12月31日完工”,表的附注特别说明该门“命名中正门”,可知1934年12月陇海路通车,同时作为车站建设一部分的“中正门”也同时开通并正式命名,而不是通车后才凿通此门。

 

 十四、职工巷 《地名志》第47页;“1944年开拓,初名党学巷,1950年改称职工巷。” 按:初名应为“党治路”而非“党学巷”,“党学巷”不仅字面意思不通,亦且抹煞了原有的政治色彩。另外,说1950年改称职工巷也不确,1953年6月2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市民政局,同意“将党治路改为职工巷”,即其明证。

 

十五、生产后村 《地名志》第48页:“开拓于1954年,因位于生产村后面而得名。” 按:命名时间前置。据西安市人委(55)会办政秘字第0753号批复,其得名时间为1955年6月14日。

 

十六、东关正街 《地名志》第61页:“民国年间称东关街,1950年改名东关正街。” 按: 1.说此街“民国年间称东关街”不确。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此街当时称“东大街”。 2.“1950年改名东关正街”也不准确。1963年5月14日,西安市人委给陕西省人委的《关于东关正街命名的报告》((63)会民陈字第242号)明确讲:“我们意见,将东门到柿园坊口的一段街面,改名为东关正街。”

 

 十七、和平路 《地名志》第61页:“1953年将这一段进行拓建……和平门以北至东大街段命名为和平路。” 按:“和平路”不是初始名称,而是由别的名称改的。1953年8月26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给市民政局的批复称:“新筑大差市街定名为‘解放南路’。”同年l2月2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给市民政局的公函(53)府秘政字第3958号又称:“兹经上级决定,原解放路不必更改,仍用‘解放路’名称,‘解放南路’(即大差市新开路)改名为‘和平路’。”说明此路拓建后,一开始是叫的“解放南路”,几个月后才改了现名。

 

 十八、雁塔路(北段) 《地名志》第61页:“1953年开拓,以直通大雁塔而命名为雁塔路。” 按:时间不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其命名时间应为1954年12月27日。

 

 十九、陵园路(北段) 《地名志》第62页:“始建于1952年,以通往当时的烈士陵园命名为陵园路。” 按:此路拓建于1952年,但命名时间稍晚。据前举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该路初辟时称西大东路,1954年12月27日方被命名为陵园路。

 

二十、环城各路(一环) 《地名志》第62、63诸页。 按:环城各路(一环),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统称“环城马路”,解放后依其方位,分别命名为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命名时间,《地名志》称东路为1980年,南路为1954年(东段)和1956年,西路为1951年,北路为1954年(东段)和1960年,大部不确。据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环城诸路的名称,是1954年12月27日市政府确定下来的,与各路不同时期的改拓建并无关系,早于或晚于这个时间,都不正确。

 

 二一、建国路 《地名志》第63页:“清光绪年间称为小差市,1952年改为现名。” 按:改现名时间不确。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此路时称“小差市南路”,据1943年5月4日西安市政工程处给省主席熊斌呈文“案查本处前赍修筑小差市南路金家巷至仁寿里巷口碎石马路预算表一纸”的说法,此路到1943年5月仍叫“小差市南路”。但是再查民国陕西著名的《正报》,1944年6月该报的社址栏却确凿无疑地印着“建国路信义巷16号”的字样,足见在1943年5月到1944年6月某个时段,此路已经命名为建国路了,1952年改现名的说法,显然不符史实。

 

 二二、东关南街 《地名志》第66页:“清代称为南大街……解放后改称东关南街。” 按:说法颇嫌笼统。清代此街固称南大街,民国《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亦作“南大街”,志中于此失记,此其一;其二,说解放后改称东关南街,固亦不错,但终欠具体,易使人产生解放初即改名的错觉。实际上,据西安市人委(63)会民陈字第242号文件,市人委在1963年5月14日命名“东关正街”时,才将“东关南大街”改名为“东关南街”,虽然也是解放后,但已距解放十多年了。

 

 二三、新庆巷 《地名志》第71页:“原为零散户,1951年以庆贺新生而得名。” 按:时间误植。巷以村名。新庆村以新迁居民形成村落而得名,新庆巷以有新庆村而得名。1955年元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始以(55)府秘政字第○○号文批复(暂定)村名,1951年焉得有此巷名?

 

二四、东新村 《地名志》第77页:“1956年以该村位于东后地以东,又系拓宽环城路时新建的居民点,故得名。” 按:命名之由甚详,命名时间后置。据西安市政府(54)府秘政字第1921号批复,1954年11月16日该地已经正式命名。

 

二五、中柳巷 《地名志》第78页:“清末分为三柳巷和中柳巷,民国年间合为中柳巷。” 按:柳巷为西安有名地段,《清西安府图》上除东、南、西、北四柳巷外,固有中柳巷和三柳巷,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暨《西京城关平面图》均未变。其中三柳巷北接中柳巷东段、东木头市东头,说明民国时三柳巷并未消失,至少在1939年还是这样,改也是以后的事情,所谓“民国年间合为中柳巷”云云,即使不错,也嫌笼统。

 

 二六、兴隆巷 《地名志》第82页:“清光绪年间因此巷原有兴隆寺得名。” 按:“隆”本作“龙”。《清西安府图》巷作“兴龙巷”,寺作“兴龙寺”。1939年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和《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寺虽写作“兴菴(疑为误植)寺”,巷却均作“兴龙巷”,都与此志不合。“隆”“龙”音同,私意解放后有人改之。

 

 二七、开通巷 《地名志》第82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通此道,初名新开通巷,后称开通巷。” 按:“后”字未坐实。查《清西安府图》,此巷光绪年间尚称“新开道(通?)巷”,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巷作“开通巷”,故,“后”字当指1939年前某个时候,不可能晚于这个时间。

 

 二八、开通西巷 《地名志》第82页:“此巷原为开通巷向西的一部分,1981年命名。” 按:此巷历史较早。据《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巷民国时与今卧龙寺巷同名,亦称卧龙寺巷,现名系改称而来,并非直接命名的。

 

 二九、先锋巷 《地名志》第84页:“1966年曾名四新巷,1981年改为现名。” 按:此巷初名仁爱巷,1966年9月15日西安市人委通告改为“先锋四巷”,改“四新巷”云云,未见诸任何记载,显系误植。

 

 三十、和平巷 《地名志》第84页:“1935年得名和平巷,1972年更名为四新巷。” 按:“1972年更名四新巷”甚是,“1935年得名和平巷”不知何据,《西京城关平面图》《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均无记载,说明至少在1939年5月以前无此名称,此后则不便妄测。从“和平”二字看,如是民国所命,估计当在抗战胜利之后,否则便在解放后的1953年前后,也就是说,“1935”或许是“1953”的误植。

 

 三一、玄风桥 《地名志》第89页:“清光绪年间,此街建有玄风桥并以桥得名。” 按:玄风桥为西安响亮地名,但《清西安府图》并未显示。据《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时玄风桥似在“东南三路”以南(约建国路与信义巷交界稍南),以此名命名的街巷共有两处:一为今建国二巷(时称“东南一路”)东段一节,一为东三道巷东段一节。今之所谓玄风桥,即东三道巷东段一节,但距图中所标玄风桥实际位置较远。 另外,据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1972年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通知,玄风桥一度曾并入东三道巷,后来又恢复了原名。

 

 三二、西大街 《地名志》第99页:“明清重建西门后,西段改称西门大街,钟楼附近称西大街……1966年曾改名反帝路,1972年恢复为西大街。” 按: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民国时钟楼到西门已统称西大街,解放后至1966年改名前仍之。

 

 三三、双仁府 《地名志》第109页:“此街形成于明代……1966年曾改称育红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清至民国一段未作交代。实际此街《清西安府图》已著录,民国相沿不改,解放后仍之。另,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中,此街和其北连之柴家什字、南北夏家什字、贡院门等,一并改名“育红街”,志中对此亦交代不明,给人感觉似乎只有此街改成了“育红街”。

 

 三四、双仁府大巷 《地名志》第109页:“1966年曾改称育红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查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当时改称“育红街”(不是巷)的为“南北夏家什字、双仁府、柴家什字、贡院门”诸街巷,并未包括此巷。

 

 三五、四府街、琉璃街 《地名志》第110页。 按:志中介绍此二街沿革,都提到其为纪念陕西革命元勋井勿幕先生改名一节,确凿无疑,但时间写作“1938年”却大错。查《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及当年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来往函件,此事起于先生公葬。1945年11月21日公葬勿幕先生时,当局始拟将西安某街以先生之名名之,以纪念先生。初曾考虑将洒金桥至甜水井这条南北街称“井上将街”,嗣又确定自1946年2月2日(农历元旦)起,将“小南门至西大街一段”(即南四府街、北四府街及琉璃庙街等)更名“井上将街”。一年后,即1947年初,因嫌“井上将”之称只标姓氏和军衔,不够确切,又改名为“勿幕街”。

 

 三六、杜甫巷 《地名志》第111页:“1966年曾改为红缨二巷。” 按:“红缨二巷”不确。据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1966年11月西安市整顿路名办公室《西安市新旧街巷名称对照簿》(以下简称市路名办新旧街巷对照簿),应为“红缨三巷”,“红缨二巷”为冰窖巷。

 

 三七、冰窖巷 《地名志》第111页:“1966年曾改为红缨三巷。” 按: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同年11月市路名办新旧街巷对照簿均作“红缨二巷”,“红缨三巷”为杜甫巷。

 

 三八、化觉巷 《地名志》第112页:“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为化觉寺巷,1966年改为革命一巷,1972年恢复原名。” 按: 1.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时化觉寺巷有两条,呈*字形,东西向者即今化觉寺巷,南北向者(西羊市到大清真寺)似即今公安西巷,志中交代不清。 2.化觉寺巷不同于化觉巷,一字之易,亦属改名,“1972年恢复原名”之说不确。

 

 三九、八家巷 《地名志》第113页:“相传明末清初该巷仅有八户居民而得名。” 按:此巷1966年改为“立新二巷”,1972年恢复原名,志中失记。

 

 四十、社会诸路 《地名志》第113页至114页。 按:志中提到社会路、社会一路、社会二路、社会北路。据1948年西安市政府关于整编社会路一带街巷门牌给省会警察局的指令,当时南北向为社会北路,社会北路南部挨着粮道巷自东向西为社会一路、社会二路、社会三路、社会四路;而按指令所附《陕西省会警察局第六分局管区新编街巷门牌数目表》,其中社会北路原称粮道巷东西街,社会一路原称粮道巷后街,社会二路原称社会路东街,社会三路原称社会路中街,社会四路原称社会路西街。是社会路之得名,当不太晚。此中演变,志中只有“社会路”条称:“1941年取名社会三路”, “社会北路”条称“40年代已形成街巷”,证以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时间大致不差,惜乎言之太简,而“社会一路”“社会二路”居然只字未提。

 

 四一、所巷 《地名志》第114页:“1968年改为社会三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两个时间都不准确。据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的通告,其改名(实际是并入)“社会三路”的时间为1966年9月15日;据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的通知,其恢复原名则在1972年4月24日。志中不仅时间全部误植,还把“社会三路”误成了“社会三巷”。

 

 四二、莲湖巷 《地名志》第114页:“1961年因紧靠莲湖公园而得名。” 按:时间不对。据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处1939年已有“莲湖巷”之名。

 

王民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4-29 21:05 , Processed in 0.09178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