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民族风情,华人阿拉伯旅行,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面的卡塔尔多哈是卡塔尔国首都,波斯湾著名的海港,是卡塔尔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国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也叫贝达,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80%,其中大部分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原为一渔港与采珠船集中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本国石油业的发展而繁荣。已建有深水港、海水淡化厂、塑料制品厂、钢铁厂、电站与国际机场。
第15届亚运会让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官员、运动队、游客乃至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媒体记者齐聚多哈,从而也揭开了这座城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踏上这片国土,你将置身于棕榈树、鲜花、草坪和高大的椰枣树之中。绵延7500米的海滨大道蜿蜒在海岸沿线,她是多哈也是卡塔尔最漂亮的大道,在这里散步、慢跑的本地人或外地游客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具有阿拉伯民族风情建筑让人感到了浓浓的异域风情。夜幕垂下,五彩斑斓的华灯照亮夜空,变幻出奇特的色彩,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新华社记者丁玫摄
中世纪阿拉伯
探险公元7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半岛统一后,阿拉伯势力就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向外扩展。他们征服了东部的伊朗高原和突厥斯坦,占领了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高原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吞并了西北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夺取了西部的整个北非地区。711年,他们又渡过海峡,征服比利牛斯半岛。从此,整个海峡便以阿拉伯语“直布罗陀”来命名。于是,地中海的西部、南部和东部海岸,红海和波斯湾的整个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区,全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随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商人及探险家的地理探险活动也蓬蓬勃勃地展开了。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半岛地处东西交通要道,阿拉伯商人成为欧洲与南亚、东南亚及中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中间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航海家和旅行家。随着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旅行家的视野得到了拓展,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大部分亚、非地区。他们从波斯湾港口西拉夫巴士格等地,有时也从亚丁湾和红海沿岸的~些口岸出发,到印度、中国、南洋和东非等地进行贸易活动。在波斯湾地区,在印度的马拉巴海岸港口,在锡兰岛、孟加拉、苏门答腊、印度支那、中国,以及在东非海岸的基尔瓦港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他们建立起许多的商站。印度马拉巴海岸的卡利库特港的商业、造船业和航海也几乎全部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当时,阿拉伯商船行驶到东方的航线,一般从波斯湾或红海沿岸港口出发,渡阿拉伯海,经印度洋的马拉巴海岸、锡兰,辗转经马六甲海峡至苏门答腊岛,再从这里向东航行到中国,或向西至鲁古群岛等地。阿拉伯商人从这些地区运来丝绸、香料、木材、锡等货物,既供国内消费,也转销国外。在地中海,他们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比萨和威尼斯等城邦都建立了密切的商业联系。阿拉伯商船还频繁往来于埃及到欧洲的航线上,通过威尼斯商人为拜占廷人购得武器。埃及商人甚至远航至西班牙进行贸易。当阿拉伯人势力扩张到红海沿岸后,他们又成功地将与东方进行远洋贸易的中心由波斯湾转移到红海,并通过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和叙利亚的黎波里,把东方的货物经地中海转运到欧洲。
阿拉伯人的海上优势除了来自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还来自于其精湛的造船技术。他们用于海上航行的船只,通常有独桅三角帆船和双桅三角帆船。船体呈尖形,横梁宽,吃水浅,航速快,有利于在逆风条件下曲折前进。其中,双桅三角帆船长40米,宽15米,排水量可达数百吨,常见于波斯湾和红海水域。造船材料采用的是柚木和阿拉伯橡胶树,船体不用铁钉固定,而用鲸油浸制的防腐椰棕绳绑扎。阿拉伯商船一般都配备有潜水员,当船发生意外时照样可以在海上进行维修。在中国宋代发明的指南针传人之前,阿拉伯水手主要通过一整套的越洋占星术指导航海。指南针的传人使阿拉伯航海事业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他们还多次组织海上探险队,对印度洋南部和大西洋、太平洋西部的一些海域进探险航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