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地接-荷兰包车

荷兰地接-荷兰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玩在荷兰] 须德海工程-荷兰的围垦造地运动

荷兰旅行游记
须德海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前期工程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荷兰对土地的需求陡然增加,荷兰的围垦造地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荷兰人民征服大海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一时期围垦工程的规划和施工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前期试验,减少了工程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投入资源的效益。须德海的拦海造地工程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

须德海工程的设想最初是由一个名叫亨德里克·斯蒂温(HendrikStevin)的人在1667年提出来的。须德海是荷兰西北北荷兰省与弗里斯兰省之间的一个大海湾。荷兰人在过去200多年里已经在沿海地区进行过多次围海造田的实践。如果将两省外端之间筑一个大坝,整个须德海就将被围成内湖,如果再将坝内的水抽干,获得的新土地面积将大大超过荷兰历史上围垦的土地面积的总和。19世纪以后这个设想进一步具体化,但受当时荷兰的财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工程仍然停留在纸面上。20世纪初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于推动这项工程最后付诸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件事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件事是1916年发生的一次台风,须德海沿岸的大片土地被海潮淹没。两个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破坏,造成粮食极度的短缺。通过这两件事荷兰人深感土地资源不足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的威胁。于是,战后政府正式再次提出了须德海的拦海计划。

根据政府的规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有三个。第一,修筑一条32公里长的大坝,将须德海与北海之间的水道截断,荷兰的海岸线将缩短300公里,使国家遭受海潮的威胁大大减轻,须德海变成一个大型湖泊;第二,在坝内继续筑堤排水围垦出5块浮地,经开垦将获得20.5万公顷新的农用土地;第三,坝内将逐渐自然淡化,围垦后保留一片面积为12万公顷的淡水湖,不仅为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提供丰富可靠的水源,而且海水对北荷兰和弗里斯兰两省土地的渗透和碱化作用也将大大减缓。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前,荷兰人在北荷兰省的北部须德海海滨的一个叫做安黛克(Andijk)的村附近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工程。这个工程内容是围垦出一片40公顷的浮地,借此对须德海的土质、海水淡化的可行性、排水技术和农作物的轮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试验。试验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于是,1927年又在安黛克浮地以西开始了威灵湖浮地(Wieringermeerpolder)工程。这是北荷兰省北部的一个更大的围垦工程。这一工程标志着须德海工程正式开始。堤坝的修建工程花费了两年时间,坝内的排水工程又用了一年时间,到1930年工程基本完工。

这个浮地工程为须德海的以后的主体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浮地的积水还未完全排干时,工程人员遇到的困难是坝内残留的海水和淤泥使工人和车辆无法进入工地进行施工。这时坝内的海水已经很浅了,又无法再使用船舶作运输和施工工具。工程人员开始试用吸泥船在海底开凿运河代替道路,用驳船将工人和器材运入施工地点。海水落下后,还要挖掘沟渠进一步排水。这一工作开始用人工进行,随着水位的下落,改用特制的挖掘机,再后来用深管抽吸。管吸能顺便将雨水冲洗下来的盐分排除出去。在工程进行的同时,农业科技人员便在新土地上播撒芦苇种子改造土质,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系列农业科学实验。浮地的土地一旦变干变硬,政府就开始在浮地内修建道路和农庄。政府在这块新浮地建造了三个村庄:密登湖村(Midden-meer)、魏灵威村(Wieingerwerf)和斯娄道普村(Slootdorp),并为这些居民点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派出畜牧专家辅导浮地建立畜牧业。当一切设施都建好后,当初持反对态度的农民纷纷申请迁入浮地,截止到1940年有5000农民迁入新浮地的村庄。1945年4月德国人曾炸堤放水,使这片浮地重没入水中。当地的农民预先将抽水站的机器埋藏起来,躲过了这场浩劫。德国人投降后,当地居民迅速补好了大堤决口,修复了抽水站,使浮地于当年年底重新露出海面,第二年又打出了粮食。

补充,原来的海水经抽取回到大海,湖水逐渐淡化,因此新建浮地的土地的清洗脱盐工作就可以免除了,浮地农业化的准备工作时间由此大大缩短。

须德海工程设计总共修建5块浮地,除了大坝动工前建成的威灵湖浮地外,其余4块浮地及面积分别是:东北浮地(Noo,oo-stolder),面积4.8万公顷;东弗莱福兰浮地(Oost-Flevoland).5.4万公顷;南弗莱福兰浮地(Zuid-Flevoland),面积4.3万公顷;马克沃德浮地(Markerwaard),面积4万公顷。这4块浮地虽然都在大坝内,但每块浮地的四周仍然计划用堤坝围起来,最后将坝内的水排干,使海底露出来。
回复
须德海工程获得的土地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工程指挥部便开始在布雷桑岛上储备建筑材料。1930年东、西两个大坝同时开工。在修建过程中,工程人员将海底的泥沙抽出,然后再用砾石和粘土修建大坝的坝基。1932年工程进入最关键的时刻——大坝合龙。工程人员克服了汹涌的海涛,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大坝的合龙。大坝合龙处建起了一个纪念碑,碑文是:“生气勃勃的民族建设着自己的未来”。大坝坝顶高出海面7.5米,坝顶的设计预留了足够铺设两条铁路和一条公路的宽度。在铁路还未铺设前,坝顶铺设了一条有四条车道的高速公路。

东北浮地于1937年动工,1940年建成。东弗莱福兰浮地于1950年动工,1957年建成。南弗莱福兰浮地于1959年动工,1968年竣工。规划中的浮地只有马克沃德浮地地势较低,现只完成东堰堤,须待所有的堰堤都完成后才能露出水面。

东北浮地在建设过程中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荷兰被德国占领。浮地的大坝工程和排水工程虽然完成,但由于拖拉机零件和燃料极其短缺,后续工程无法继续。这块浮地的开垦和移民工作推迟到战后进行。战后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浮地开垦工作的机械化。东弗莱福兰浮地开始动工时已进入20世纪50年代。工程采用了一种大型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的胶轮直径大轮胎宽,压强比人的鞋底还小,可以自如地行走于淤泥地上,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筑坝和排水的工程完成,海底露出来后,要将这沉睡了亿年的海底变成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土地,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工作。

20世纪60年代在修建南弗莱福兰浮地时,英国人法兰克·哈盖特曾目睹了这一过程,并做出以下生动的描述:

当土地第一次从水中露出来的时候,那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南弗莱福兰浮地的感受。那是在一个冬季,到处是黑色的光秃秃的海底淤泥,浅浅的积雪和~汪一汪的未排干净的海水一直延伸到看不到尽头的薄雾中。如果不是身旁停着朋友的汽车和偶尔传来卡车的轰鸣声,我真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这里没有动物,没有飞鸟,甚至没有昆虫,只有远古文明的遗迹。在这广袤的泥泞里的某个地方一定还有几个世纪前的人类生命的遗迹:沉没在海底的教堂木梁和尖顶,或者是沉没的帆船。在淤泥深处,还有史前动物的骨架和人类的遗骸。这些东西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这片刚刚露出的海底依然是那么神秘莫测,以至于我不敢贸然向前迈出一步。将这片荒芜泥泞的海底改造成适合人类耕种和生活的第一步,是先在淤泥土种上喜湿易活的芦苇。播撒芦苇种子的工作由飞机和直升机来执行。芦苇吸收了淤泥中的水分后,太阳和空气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干燥过程。

其他生物也逐渐被吸引到这片土地上.当土地变得干燥时,海鸥从别处飞来寻觅栖息地,潮湿的芦苇吸引来了大陆的蚊蠓、苍蝇和蜜蜂。一年以后芦苇被砍倒焚烧。土地被翻耕种上油菜籽。菜籽榨出的油用来生产人造黄油。油菜收获后,土地便开始播种谷物。土地一旦开始耕种,大陆的动物也开始迁进来。开始是田鼠,然后是它们的天敌茶隼。更大一些的动物,如兔子和鹿,是在冬季里越过结冰的湖面来到这里。人们开始在这里栽种青草和速生树木,主要是杨树和柳树,然后开始修路。再往后开始建造房屋,修整田地。不久以后,这里便很难再找到什么东西能使你回忆起过去的荒凉和苍茫了。与大陆景观最大的区别,是这里极目所至到处都是直线:笔直的公路和矩形的农田。

的确,艾瑟湖新浮地上最夺目的景观就是直线。所有的土地都按矩形划分。地块的一头是大坝,另一头是笔直的道路,这种形式对于机械化作业最方便,也最经济。随着机械化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平均规模也随之扩大。艾瑟尔湖区的浮地是一个现代的预先设计的社区生活环境,因此那里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有与传统农村很不一样的特点。威灵湖浮地建成时间较早一些,村庄社区由政府预先建造而成,带有实验的性质。其特点是村庄比较集中,浮地边沿的农场距离这些村庄较远。人们居住在一起,常常容易发生摩擦。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后来在设计东北浮地的社区时采取了一个中心,多个居民点的模式。东北浮地的社区是艾姆洛德镇,10个卫星村成环形分布在它的四周。这10个卫星村中,有北边靠近大陆边沿的奎因勒(Kuinre),以前的渔村小岛乌克(Urk),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村庄纳黑勒(Nagele)、恩斯(Ens)和克拉根堡(Kraggenburg)。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4-20 01:19 , Processed in 0.07180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