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地接-奥地利包车

奥地利地接-奥地利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玩在奥地利] 奥地利的战争历史 哈布斯王朝的多民族影响

奥地利旅游,德国奥地利旅游,历史上的奥地利和德国,

一个冲动的、激情四射的灵魂锻造成精光内敛而反应敏锐的稳健的中年人。
戴阿克与安德拉西结成了完美的伙伴关系。前者人品高尚,通晓法典,熟捻议会斗争的种种策略,后者了解周围的世界,具备出色的外交技巧。双方都既想同皇帝、又想同境内各民族达成和解。相比之下,安德拉西更急于表现其外交天才,其野心是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大臣,戴阿克清静无欲,却已经认定安德拉西将成为匈牙利第一任首相。

安德拉西显然给茜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使老一套的社交会面不落痕迹地转入舒适的个人交谈,他对皇后的赞美显得那么得体而不俗。不知不觉间,连向来为人拘谨的茜茜也变得大方了许多,她对马扎尔的一切都更加倾心了。

但是维也纳的贝尔克雷迪内阁没有被戴阿克的计划或安德拉西的魅力所打动。一旦将施默林体系全盘破坏掉,这个继任的内阁就丧失了其政治资源。经过一段时间步履杂乱的试验,反对者渐渐步入其前任的轨道,开始像他们一样,认为匈牙利内阁是个总爱惹是生非的颠覆性政治团体。新内阁成立之初本来是要与匈牙利人达成和解,以便在与普鲁士发生战争时加强帝国力量。现在,他们的意图发生了逆转,反而认为战胜普鲁士会使与匈牙利人的和解变得没有必要。但是,奥地利不可能在外交孤立的情况下投入一场引人注目的战争,而门斯多夫和埃斯泰尔哈吉并无真正的外交政策可言,他们只是无休止地谈论奥地利的权利,却不肯作出哪怕些微的让步来争取盟友,贵族的保守与不知天高地厚使他们在奥地利面临挑战时举止失措。为了保存哈布斯堡帝国多民族共存的特点,他们不能以德意志民族主义来反对普鲁士的敌意;出于其保守性,他们不会对“革命的”拿破仑三世让步;在南方的意大利,他们还梦想着要恢复1859年以前的局面,遑论舍弃奥属北意大利的领土。

他们看到与普鲁士的战争已逼近,却像害怕失败一样害怕胜利,失败固然不幸,胜利又意味着奥地利必须承担起领导德意志诸邦的任务,而这显然与他们如此迷恋的哈布斯堡帝国的民族大家庭的特色相违背。埃斯泰尔哈吉虽然比任何人都应当承担起发动战争的责任,却曾经对人说:“我恨这场战争,因为无论输赢,奥地利都将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在奥地利的贵族们伤感地坐以待毙的同时,俾斯麦精神抖擞地展开了外交活动。由于在1863年波兰起义时普鲁士采取了同情俄国的行动,俾斯麦对俄国的友谊已经成竹在胸。于是又设法从法国获得某种保证,在比亚里茨,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进行了会谈,确认法国会保持中立。意大利是奥地利的宿敌,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收回北部威尼斯地区的机会。1866年4月,俾斯麦与意大利结盟,规定如果普奥在3个月内爆发战争,意大利保证参加普鲁士一方。

与意大利订立盟约的第二天,俾斯麦向邦联议会提出一项建议,要求按照1849年的选举法,通过普选召开全德议会,讨论改革宪法的问题。俾斯麦是一个传统的贵族,并不十分重视舆论与大众的支持,但作为政治人物他非常灵活而富于策略,这项建议本身就是为了吸引自由派支持、激起奥地利反对,从而有助于引起直接冲突,何况,俾斯麦认为忠诚的农民会支持保守的教士和地主,反而能够加强自身力量。总之,为了在国内获得足够的支持来反对奥地利,俾斯麦这个容克和君权神授论的主要捍卫者,摇身一变又成为普选制的主要鼓吹者了。驻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普奥两国军队关系紧张,普鲁士人不断对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进行指责,有意要激怒奥地利人。俾斯麦本人频繁与匈牙利流亡者联系,柏林出现了一个意大利高级军事代表团,普鲁士参谋总长毛奇随后前往意大利的佛洛伦斯,看来,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从莱茵兰到亚平宁半岛的广大区域。
回复
 楼主| 北欧的狂野 |
4月份,意大利军队开始总动员,弗朗茨·约瑟夫不想冒两面作战的风险,起初他建议普鲁士与奥地利同时裁军,但军方要求在南部地区进行总动员,以防意大利军队趁虚而入。因此,当月月底,他下令驻意大利的奥军进行总动员。

这使普鲁士有了扩充军备的借口,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里,普鲁士军队也进入作战准备。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1841年起其陆军就采用了新式的后膛装弹的“撞针枪”,这种枪的发射速度是前膛枪的3倍,士兵能够平卧在地上装弹和发射,在射击对方时易于保护自己。另外,普鲁士人很早就发现了铁路的重要性,著名经济理论家李斯特从美国回来之后,用了很大的气力鼓吹发展铁路,伟大的军事家毛奇1839年就投资新建了汉堡与柏林之间的铁路。1846年,李斯特去世时,普鲁士陆军实施了第一次大规模铁路运输军队的演习行动,毛奇在1857年担任参谋总长之后,更加不遗余力地进行利用铁路实施军事进攻的准备。因此,虽然普鲁士军队动员较晚,但是有5条铁路线把部队集中起来,而奥地利只有一条从维也纳开出的铁路,而且没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反而让普鲁士人抢占了有利位置。

两方军队一方面紧锣密鼓地为拟议中的战争作准备,等待着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互相谴责对方促成了战争的爆发。到了5月中旬,弗朗茨·约瑟夫便对这种对峙局面失去了耐心,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宁可让战争快些来临,也不要再持续这种局面。花了这么多钱,作出这么多牺牲,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得到一个结果。”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奥地利政府提出放弃威尼斯地区,但被意大利人拒绝。奥地利人取得妥协的欲望突然间像之前不妥协一样坚决,负责调停的加布伦茨将军建议建立一个由一位普鲁士王公统治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公国,在德意志则分别由普鲁士、奥地利进行军事领导。

加布伦茨的个人境况反映了许多德意志家庭左右为难的处境,他和哥哥路德维希都出生于萨克森,但是~个当了奥地利将军和荷尔斯泰因总督,另一个成了普鲁士大地产主和柏林议会的议员。兄弟阋墙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的悲剧性历史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无数个家庭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楼主| 北欧的狂野 |
1866年6月1日,奥地利将普奥之间关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争端提交到德意志邦联议会要求解决,试图要诸中小邦国在战争爆发时支持奥地利。但是,德意志邦联内部的各中小邦国出于经济需要和政治利益,除了支持普鲁士或保持中立之外别无选择。萨克森在战争中与奥地利并肩作战,表现出色,但巴伐利亚的国君路德维希二世政治上支持德意志的统一,况且此时他已经表现出了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其个性妨碍了巴伐利亚在德意志邦联中发挥重要影响。

俾斯麦谴责奥地利的行动,很快宣布原来的协定已被破坏,命令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6月11日,奥地利提议号召邦联所有军队对普鲁士作战,普鲁士则宣布如果就此计划进行投票,将被认为是向它宣战。14日召开了最后一次邦联全会,但没有讨论奥地利的建议,而由巴伐利亚提出了一项较为温和的建议,即要求给德意志邦联的军队选出一位司令官,同时将中小邦的军队动员起来。这一提议以9票对6票获得通过,但普鲁士代表拒绝接受这个结果,宣布邦联业已解散,号召各邦’国跟随普鲁士,建立一个新的邦联。

战争正式开始了,普鲁士军队在两天后就穿越了德意志小邦国的边境。在巴黎,拿破仑三世预言普奥将陷于长期战争,因此准备坐山观虎斗,相信最后将由法国进行调解。但是,巴黎、伦敦的军事专家与充满自信的维也纳人一样,认为奥地利将在秋天到来之前取得胜利。双方兵力相当,萨克森的2.5万名士兵直接加入奥地利一方作战,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等邦国还有相当数量的间接军事支援,但是,贵族的无能与盲目的自大使奥地利失败的命运在开战之前就几乎已成定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5-8 14:58 , Processed in 0.06405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