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包车地接

奥地利包车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玩在奥地利] 普鲁士伟大的参谋总长毛奇 强大的普鲁士军队

奥地利旅游,奥地利和德国的历史关系,维也纳的过去,

普鲁士有伟大的参谋总长毛奇,但奥地利本来也有精明强于的阿尔贝特大公。他是当年打败拿破仑一世的卡尔大公的儿子,20岁就加入了奥地利陆军,师从拉德茨基元帅,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军事训练,在意大利战场功勋卓著。但是,虽然1866年战争的焦点在波希米亚,虽然阿尔贝特大公是哈布斯堡帝国最出色的将军,然而为了不使皇家的声誉受到可能的失败的影响,阿尔贝特大公反而被避重就轻地派往意大利战场。不出一个星期,阿尔贝特就向皇帝陛下报告了库斯托扎战役的胜利消息。这种胜利空洞而无用,因为按照奥地利的计划,在威尼斯地区的胜利只是为了战后将它交出去,对于战争的进程并无实际意义。

哈布斯堡帝国的将军中排名第二的贝内德克将军受命指挥北部战场。他在1849年、1859年均战功卓著,被誉为“新拉德茨基”,60年代以来一直担任驻意大利的奥军总司令。这次,面对上上下下充满希望的目光.只有贝内德克自己预感不妙,他认识“到米兰的大路旁的每一棵树”,而毫不熟悉欧洲中部的平原和山隘。他作为一个来自匈牙利西部的严格的加尔文教徒,他将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和皇帝交给他的职责。他和他的谋士们坚持要所有奥地利军队都集结到奥尔穆茨的指挥部附近,结果被行动迅速的普军抢先穿越了波希米亚的山隘,占据了有利位置。

普鲁士的战场拉得很长,25万主力部队分布在一条276英里的战线上,目的是要保护西里西亚和柏林,并利用一切可用的铁路线运输士兵与给养,以空间换得时间,这就意味着普军的兵力与面积比例极低。更何况,战争爆发之初,普鲁士人错误地估计奥地利将入侵他们念念不忘的西里西亚地区,因此由王太子率领一支军队移向东南方,使普军刚刚有所收缩的格局又扩得很大。但是,贝内德克并未利用普军战线拉长的机会,连王太子军艰难地受困山间小路时都没能趁机进攻。他被来自侧翼及后方愈来愈大的威胁弄得手足无措,动弹不得。本来他可以利用自己处于中心位置的优势,打破普军漫长而单薄的战线,但他惟一做到的事情就是将部队收得更紧,将自己束缚住了。
回复
 楼主| 穿越阿尔卑斯 |


由于有了电报,毛奇得以在柏林的办公室里指挥作战。普军的指挥系统灵活机动,各级指挥官从上级获得的指令都不是死板全面的命令,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作战方案。因此,虽然他们最初对奥地利人的意图作出了错误估计,但立即进行了补救,变被动为主动。

在普军猛烈的炮火之下,贝内德克的部队连连受创。弗朗茨·约瑟夫吸取了意大利战争的教训,满足于呆在维也纳接收前线来的消息;但为了监督战争的进程,他派遣特使前往科尼希格雷茨,在那里找到了心情沮丧的指挥官。连日来的挫折使贝内德克完全丧失了信心,绝望中,他发给皇帝一封电报,请求“不惜一切代价,立即谋求和平”,被弗朗茨·约瑟夫严辞拒绝,并在回电的最后质问贝内德克:“战争是否已经打响?”但是为了加强波希米亚战场,特别是尽快将阿尔贝特大公调去参战,奥地利接受了由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奥意停火协定,这就意味着无论波希米亚发生什么情况,威尼斯地区都将被交给意大利王国。

在弗朗茨·约瑟夫的催促下,贝内德克真的投入了战斗。7月3日,科尼希格雷茨战役爆发,双方投入兵力在44至46万之间,在欧洲史无前例,是一战前最大规模的战役。德意志人站在相似而不同的旗帜下,为了想象中的利益厮杀不已。在维也纳,弗朗茨-约瑟夫紧张地等候在电报机旁,截止到中午时分,普鲁士军队的进攻受阻,但是结果仍不明朗。晚上7点钟,失败的消息传来了:普鲁士王太子率部队从东面袭击,迫使奥军放弃阵地,溃不成军。奥地利依然有实力与普鲁士抗衡,弗朗茨-约瑟夫下决心继续战斗。他一方面寄希望于诱使拿破仑三趁机在莱茵兰威胁普鲁士,以便于奥地利集结更多军队,另一方面指望阿尔贝特大公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不利局面,后者从意大利返回,在多瑙河一带组织防御,打算与普鲁士进行一次长期战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楼主| 穿越阿尔卑斯 |
尽管普军的前锋已经推进到距离霍夫堡仅14里地的瓦格拉姆,但是,战斗已经结束了。俾斯麦不想摧毁奥地利,相反,他要保护这个“兄弟之邦”,他向普鲁士人解释这样做的理由:“……今后关系最重要的是尽可能防止奥地利产生一个侮辱性的回忆。……普鲁士军队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敌国首都,这对我们自己的将士当然是非常愉快的回忆,但是对我们的政策并没有必要。”他相信,普鲁士即便能够给予拿破仑三世因中立而盼望得到的一些补偿,“按照历史逻辑的推论”,下一步仍然是对法国的战争;另外还有俄国,虽然迄今为止双方关系融洽,但随着奥地利的失败和普鲁士力量的增强,俄国作何反应还很难预测。为了避免拿破仑三世或俄国的干预,俾斯麦抢先与奥地利进行谈判07月22日,双方实现停火,并着手和平谈判。8月份,布拉格和约签订,奥地利失去了威尼斯地区.同时被剥夺了对德意志的领导权,排斥于南德意志联邦之外,并放弃了在荷尔斯泰因的一切权利,但是它保持了领土完整,依然是中欧强国。俾斯麦在对待敌对的德意志各邦方面更表现出了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普鲁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既然已经成为新的霸主,那么就有必要将过去的敌人转变为感恩的友邦。因此,巴登和符腾堡只需付出一笔赔款,黑森依然是一个自治邦。巴伐利亚在领土方面略作调整,并支付了一笔战争赔款,秘密答应在与法国发生战争时帮助普鲁士。

就这样,1866年,俾斯麦一手缔造了一个新的奥地利,就像另一个莱茵兰人梅特涅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所做的那样。梅特涅的奥地利是欧洲势力均衡的必要保证,俾斯麦手中的奥地利则勿宁说是普鲁士的需要,保留它的存在,就可以有效地反对普鲁士容克们的大德意志计划。自神圣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无数德意志人为建立统一的、强大的德国而魂牵梦萦,但这一宏大理想却是捷克人、波兰人等中欧民族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法国最为忌讳的事情;而如果奥地利帝国彻底溃败,取而代之的将是泛斯拉夫主义或俄国势力的扩张。换而言之,奥地利帝国的多民族特点使它在握有霸权时成为几乎所有民族主义理想攻击的对象。一旦它不存在了,又马上会带来中欧和东欧一系列民族和政治问题,因此,普鲁士的策略是打击它、削弱它,但却不消灭它。推迟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有利于普鲁士发展力量,奥地利于是成了激烈冲突着的各方的减压阀,哈布斯堡王朝的世界主义色彩和多民族的结构使它能够包容这些冲突.却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自此以后,哈布斯堡君主国成了欧洲的病夫,靠各大国的宽容甚至支援维持生存。

至于这场战争本身,毛奇称之为“不可避免的祸害”,对普鲁士来说,“……并不是因为普鲁士的生存受到威胁而开始的,这是一场政府早就预见到的斗争。这场斗争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是为了争夺想象中的利益,为了争夺权力。”但是,对于弗朗茨-约瑟夫而言,坚持在德意志邦联中的领导地位使奥地利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次他虽然没有亲往战场指挥作战,但是通过派遣信使和施加压力干预了战争的进行,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失败。贝内德克在意大利出生入死换来的一世英名毁于这个此前默默无闻的波希米亚小镇,不得不引咎辞职,但是,奥地利的失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确实不太高明的指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5-9 06:58 , Processed in 0.08368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